上虞区第三实验幼儿园,浙江 上虞 312300
摘要: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既是增强幼儿科学素养的方法、手段和工具,也是一项具体的促进幼儿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实践性工作。本文结合所学专业,着眼于中班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及内化,进一步优化科学探究活动关键环节,解决设计不科学、缩减必要活动环节以及幼儿简单模仿性操作等问题。
关键词:中班幼儿;科探活动
1科学探究活动概述
“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探索研究;探寻追求”。探究是人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杂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将儿童的科学探究界定为:“儿童对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并形成解释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艾利森·戈波尼克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解释为:“幼儿获得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活动。”在本研究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依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为幼儿提供贴近生活化的可操作性材料,组织幼儿以集体、小组或个人等形式进行自主的感知、操作、体验和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关于物质世界、生命世界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相关的经验,培养幼儿好奇、探究、质疑等科学态度,发展观察、交流、测量、预测等技能的学习活动。
2有关中班幼儿有效开展科探活动的实施
2.1创设科学游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在创设区域游戏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其生活经验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以激发其探索科学的意愿。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功能性墙饰游戏,促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从而达成教育目标。以小班科学区活动为例,在装饰墙体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在墙体上张贴泡沫拼图,并在周围投放拼图筐,让幼儿通过摆放、调整位置等方式认识多种图形,进而提升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问题或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如“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墙上的拼图是什么形状呢,和我们平时玩的拼图有哪些区别呢?”“请小朋友拿起拼图框,为每一位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吧,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棒,拼的拼图最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会积极与环境互动,在拼插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图形,这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与经验。教师还可以在墙体上粘贴乐高板、磁力棒、触摸板等,在幼儿在自主探索、触摸、感知等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2.2完善组织实施过程
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基于幼儿科学知识与经验,引导其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促进幼儿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针对“实验验证”环节幼儿重复教师的“探究行为”、“记录信息”环节相对抽象和随意等问题,一要注重活动环节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开展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教师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的活动流程,从现实出发,分探究前期、探究过程、探究后期三个阶段,细化为注意、猜想、验证、推理、对比、交流、讨论等七个步骤,真正体现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要素的全面性、组织的规范性、流程的系统性。另外,为解决幼儿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可多设计适宜的问题,灵活运用提问方式,通过明确“是什么”、慎化“为什么”、鼓励思考“怎么办”,使幼儿形成对事物特征的认知,持续保持探究兴趣,梯级推进探究活动过程,进而确保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有效规避师幼漏环节、减内容等问题。二要坚持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反思“实验验证”环节幼儿重复教师“探究行为”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较多,比如,幼儿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个体性格影响、科学知识与经验不足等等,但从教师的维度分析,关键在于摆正角色,理解幼儿的“好问情结”,倾听其真实想法,支持其大胆尝试进行探索和推理,及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猜想和看法进行验证,尤其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规避直接将科学探究的方法、程序及实验结果告诉幼儿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一些教师及时介入纠正错误,这一现象的存在,往往打乱幼儿的思路,影响其研究进程。比如,一个幼儿在用积木建构一个垂直的建筑,当无法增高时,自己停了下来。教师及时询问:“刚才搭的不错,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你把房子搭得更高呢?”这样,教师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搭建。如果幼儿的探究无法进行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幼儿不断尝试继续搭建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时教师可以改变提问策略,提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例如:“你可以怎么利用这把小椅子来帮你把房子搭得更高呢?”当然,教师不能盲目的给幼儿建议或者替幼儿包办代办剥夺他们尝试错误和探究的权利。而且,如果幼儿没有主动要求帮助,教师最好不要提供帮助。为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幼儿对实验材料进行猜想、操作或实验,并采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指导方法,引导其主动进行验证和对比,进而得出探究结果。
2.3拓展延伸
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之一,就是创设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设计真实的任务,激发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至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应坚持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为幼儿创设真实的自然的生活情境,引导其主动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活动课堂教学实效,促进课外情感体验和创造生成,助力其主动建构知识经验。针对“活动延伸”环节形同虚设以及活动课内外拓展不足等问题,一是课中要注重表达及交流环节。比如,在“神奇的力”活动后,教师提问:“神奇的力还藏在哪里呢?我们在活动区里一起再找一找吧。”这个问题给幼儿指明了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方向。再如,《水中游泳的鱼》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具体的活动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幼儿观察,认识鱼鳍的数目和功能。在活动结束环节,教师可采用拓展性提问的方法,提问“想进一步知道鱼肚里有什么吗?”“等家里吃鱼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然后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不好?”等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强化幼儿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掌握情况,加强家园合作,促进亲子活动的开展。二是课后要注重向社会实践拓展。客观上讲,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内,更在课外。首先,充分利用本园资源,引导幼儿利用原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变成新知。比如,将洗手间作为幼儿探索物体沉浮现象的科学活动区、将园内种植的树变成幼儿探究树木品种类型及外形特征的材料。其次,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科学探究。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尽量多出去走走,增强接触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机会,使幼儿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中进行自主观察、发现和探索。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在活动前精心设计方案、在活动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参与到自己的实验和问题解决中。教师在设计好方案的基础上,所要扮演好的角色就是环境的提供者和活动的支持者。
参考文献
[1]薛婷婷.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2018,(4):71-72.
[2]樊文芳.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层次探析—基于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个案[J],基础教育,2019,(1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