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荣光学校
【摘 要】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教材的识字内容编排上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探寻字理,优化识字方法,贯通古代与现在;彰显识字材料,贯通优势与策略;尊重儿童生活,贯通特点和运用;把握学段要求,贯通年龄与习惯等提高识字的效率,落实新课程提倡的“多认”原则,又让孩子倍感祖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识字方法 儿童生活 学段要求 习惯养成
从2016年开始,一年级正式开始使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教材安排先识字再学拼音,且由原来的8课调整为10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要求,突出了识字的重要性。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代,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年龄越小,语言发展能力越强。正所谓“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只有拥有了一定的汉字储备量,才可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展知识面。如果识字不过关,不但会影响儿童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阻碍了其他各门科目的协调学习。显而易见,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可小觑。
一、优化识字方法,贯通古代与现在
很赞同四川语文教学大咖廖老的观点:识字教学要做到多识少写、识写并行,识字教学不简单等同于认字教学,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的语文意识。而对于常见多用的字,要做到“四会”,即:会认、会想、会写、会用。如何让学生有效识字呢?廖老送给各位教者五把“金钥匙”,分别是:听读指认、拼读自认、询问求助、猜后求证、查阅字典。
特别喜欢浙江语文教学大咖王崧舟老师的观点:优化多种识字方法,融会贯通。
比如,一年级的 “虫”字教学,这个“虫”属于字理识字;可以典型地呈现一串甲骨文、钟鼎文的“虫”字写法,让教材具有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从而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再请学生观察,这些字符像什么?学生的猜测很有意思,有说像“蝌蚪”的(确实很像),有说像“蛇”的(确实也很像)。其实,无论蝌蚪、蛇,还是青蛙、蟾蜍,它们都是“虫”字旁。可见,学生的海阔天空的思维完全能够触及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象形文字的意蕴。
教学行进到这个节点,就要见证老师的随机点拨和引领的功力。假如戛然而止,深表遗憾;假如老师由学生对“蛇”的猜测,引出“长虫”和“大虫”,功力非浅。因为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后孩子们学到《水浒传》,武松打虎,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大虫就是老虎,老虎就是大虫。这是字理识字向着古典方向的一种延伸。
杭州章桂芳老师的教学,更加可圈可点,也让人觉得更有意思,觉得这个“虫”字的教学还有点萌,显得很时尚、很前卫:你看,班里很爱看书的人,可以叫做“小书虫”;这个人有点懒惰,可以叫做“小懒虫”;整天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可以叫做“跟屁虫”。孩子们哄堂大笑。这是有趣的笑,也是会心的笑,还是天真的笑……这是字理识字向着现代方向的一种拓展。这里的“虫”,已经不是对某类动物的专指,而是对某类人的特指,含有一点点亲昵、一点点轻视、一点点萌的味道。
所以,我说这样的字理识字,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它既是对古典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儿童当下生活的尊重。这样的字理教学,不古板,不刻板,显出一种基于儿童认知实际的创造性转化,既有文化传承,又有时代新意。
二、彰显识字材料,贯通优势与策略
众所周知,不同的识字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识字教学不仅要寻找最适合儿童的识字方法和路径,也需要依据识字材料本身固有的特点和优势来选择方法和策略。
比如,一年级上册有一课识字材料是《对韵歌》。从识字编排上看,属于集中识字,相对的是分散识字;从识字内容上看,属于自然意象识字,相对的是故事情节识字;从识字形式上看,属于韵语识字,相对的是散文识字。其实,我们从识字材料的题目上,就能鲜明地看出这一点。既然叫《对韵歌》,无疑,识字形式是对子,对子要押韵,成为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同样是韵语识字,它跟《三字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所谓相同点,它们都得押韵,有韵脚;所谓不同点,《三字经》属于非对子韵语,而《对韵歌》属于对子韵语,它跟《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是一致的。
章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把《对韵歌》的这个“对”字给做足了文章,充分体现了识字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她的处理,是很有章法的。第一步,请学生把材料中所有的“对”字圈出来;第二步,通过文中各种自然意象的两两相对,引出“对子”;第三步,通过改变相对的自然意象,引导学生感悟只有同类事物才能构成对子,并通过师生对读,引出“对韵歌”。
从“对”到“对子”再到“对韵歌”,一环紧扣一环,一层推进一层。为了强化“歌”的感受,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打节奏的形式来读读,记记这些识字材料;为了强化“韵”的感受,老师还通过自己的示范性吟诵,来拉长韵脚的节奏;为了强化“对”的感受,老师又通过提供字卡让学生玩对子游戏,进一步扩大对子的识字范围。所有这些设计,都充分彰显了《对韵歌》这一识字材料的特点。我们发现,越是符合识字材料的特点,识字的效率和效果就越好。
三、尊重儿童生活,贯通特点与运用
由于识字教学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孩子,要提高这些小孩子的识字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老师们才能得心应手。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儿童识字不是零起点;也必须明白一个现实,孩子之间的识字量参差不齐,但是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事实,并充分利用这个现实。你以为一年级孩子以前没有识过字吗?错了,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识了很多字了。至于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识的字,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看的……这已经无关紧要了。然而,我们的教材编写,是按照零起点识字来设计的。
这就要求我们低段的语文老师要引起警觉。生活识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儿童非零起点识字的一种尊重和宽容。我们来看这个“风”字教学,完全从儿童生活中来,又回到儿童生活中去,是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的识字。儿童学得很轻松,又很亲切。你看,配上图片的“风油精”、“一路顺风”、“台风‘山竹’”、“曲院风荷”……哪个不是为孩子所知道、所熟悉的。孩子见到这样的一个个“风”字,就像老友重逢、喜不自禁。我们看这个“曲院风荷”的“风”,写的是行书,你一点不用担心孩子们猜不出来,也一点不用担心孩子们识字不规范。我认为,这就是对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敬畏。识字能力的培养,不能圈养,什么都是规范的,什么都是教材的;应该牧养,让识字回到生活、回到自然、回到儿童的生命经验上。
我们再看带着孩子学这个“云”字。孩子们识了“云”这个字后,老师便可以创设情境,把孩子拉回到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们汇聚到窗户,透过窗户看看天,你能用“云”字说说看到的情景吗?孩子的语言准是五彩缤纷。老师再深入一步:如果云穿上白色的衣服,那是什么云?(白云);如果云穿上黑色的衣服,那是什么云?(黑云、乌云);如果云穿上彩色的衣服,那是什么云?(彩云)。开始以为会到此结束,没想到,孩子们的思路敞亮了,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的小手坚持不懈地举着,固执地在你的眼前晃动。原来有孩子自发地说出彩云也可以叫做“朝霞”。此时此刻的老师必须得抓住难得的教育契机,必须得发挥你的教育智慧,必须得调整设计,做出动态生成,引导学生明白早上的彩云叫朝霞、晚上的彩云叫晚霞。你看,学生由识得一个“云”字,进而识得白云、黑云、乌云、彩云、朝霞、晚霞这么一串生字新词。那么自然,那么丰富,那么有效率。
识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跟教材本身的特点、跟每个生字本身的特点、跟儿童识字的特点,都是恰到好处地融在一起、融会贯通的。这不是识字方法的堆砌,也不是形式上的玩花样,这是尊重课程、尊重儿童的必然选择。因为,识字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或者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的识字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四、把握学段要求,贯通年龄与习惯
凡是从事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们都清楚,根据课标设计,第一学段的重点无疑是识字。识字教学,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识字量,为初级阅读和习作起步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低段的的识字课,无疑就是要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知道,即便处在同一个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也会有不同要求,甚至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身为低段的语文老师,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更要有着非常自觉的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低段的语文老师都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习惯的艰巨任务,可谓煞费苦心、一丝不苟。不可有一丝马虎,不可有半点懈怠,说小了,是一堂课,一个习惯;说大了,可能就是孩子的一辈子。这一点,也正是第一学段初始阶段的关键任务。如若能够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识字习惯都能落地有声,你可以称得上是这班学生的大功臣。因为我们可以预言,这个班的孩子,语文学习的习惯一定会特别好,独立识字的能力一定会特别强。怎么说呢?
首先,课堂上要特别强调孩子倾听习惯的养成。我们清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一步跨上来的,他们面临着一种生活方式的艰难转换,即由学前期的游戏为主方式转向学龄期的学习为主方式。这种转换,率先表现为对专注力的要求。而课堂上,专注力更多地体现在儿童的倾听上。可以这样说,孩子如果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他们是不会倾听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每一节课堂上持续地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倾听现状和倾听习惯,通过随时的老师示范、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口诀提示、游戏渗透、自动习惯等等方式,不断引领并矫正学生的倾听习惯。
其次,课堂上特别重视孩子其它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读书的习惯,朗读的时候,课本应该怎么拿?书跟眼睛应该保持多少距离?书的倾斜角度大概是多少?坐的姿势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这些,老师在课堂上都能随时要求、随处提醒、随堂评价。再比如,写字的姿势和习惯。老师同样做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这些习惯的训练和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长期坚持、一以贯之。这些习惯的训练和养成,不是靠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就能奏效的。
需要老师在每节课堂上,如春风化雨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濡染着孩子的习惯意识,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识字教学要遵循低段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了解隐藏在教材后面的厚重的中国文化,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们在具体形象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和竞争性,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到识字中来,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崧舟 《典范识字 彰显文化》 2018.9
【2】马丽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探讨 【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3】张海棠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思考 【J】. 科技创新导报(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