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第一医院 河北保定 073100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脑梗塞急救护理的全程优化抢救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这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给予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分析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中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35例显效,有效率70%,明显低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43例显效,有效率86%,对照组与观察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5例无效果,无效率10%,明显高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1例无效果,无效率2%,有差异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总结:在急性脑梗塞病人临床抢救治疗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临床应用效果极佳,对病人临床治疗有有效的改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1]
关键词: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急性脑梗死;急诊急救;护理效果
引言: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缺血、缺氧),造成患者局部脑组织坏死、变软而引起的脑梗塞。急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昏厥、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急性脑梗塞患者如果出现大面积梗塞,可能导致偏瘫和四肢瘫痪。急性脑梗塞起病突然,病情急转直下,动荡不安。死亡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在临床实践中,急性脑梗死是由脑组织缺氧和缺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死亡率极高。[2]如果抢救工作不能及时进行,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四肢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等,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近几年的临床急救中,我们发现能够有效缩短病人的院前抢救时间,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的方法是通过有效优化全程急救护理模式。同时,合理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脑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作为研究对象是选择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时间在2020年9月-2021年9月这段时间。主要对急性脑梗塞病人在临床抢救治疗过程中实施的抢救效果进行全程优化急诊护理。[3]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9月—2021年9月选择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家属签署了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的临床试验研究同意书。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没有其他的疾病(包含其他脏器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类疾病)。将所有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观察组有50名急性脑梗塞病人。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为(51.5±1.2)岁,女20例,男30例;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年龄45~58岁,平均年龄为(54.5±2.2)岁,女23例,男27例;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方面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4]
1.2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其中,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改进常规护理指导,帮助医生改进各项检查,指导病人家属主动配合急救人员的工作。在患者入院后积极进行救助。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优化了急性脑梗塞病人的整个急诊护理管理流程:(1)做好院前抢救工作:对病人的病情及以往相关病史有充分的了解。患者入院后有专职护士提供相关辅助护理措施,如加强生命体征监测。(2)术前准备:对病人家属进行探视目的和安全的教育手术治疗,向病人家属解释病人手术的必要性,协助医师对病人和家属进行一定的心理指导,防止病人和家属在手术治疗前产生消极、紧张情绪,对临床管理造成影响。帮助医生积极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并帮助医生仔细向患者家属说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术中护理:为保证病人急诊护理的全面性,需保证病人手术时不间断的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的功能锻炼应及早进行。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适当进行功能性练习。在术后给予患者正确合理的饮食,以保证术后病人康复高效性。
1.3观察指标
使用临床常用的疗效标准评定表根据目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性进行比较。
显效标准:患者恢复正常体征,神经功能缺损减分>80.0%;改善标准:患者各项体征指标改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分幅度为36%~80%;无效标准:患者身体没有任何改善,病情进一步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6.5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数据以±0.05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35例显效,有效率70%,明显低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43例显效,有效率86%,对照组与观察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5例无效果,无效率10%,明显高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1例无效果,无效率2%,有差异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
表1对照组和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效果
组别 | 显效人数 | 有效率 | 无效人数 | 无效率 |
对照组 | 35 | 70% | 5 | 10% |
观察组 | 43 | 86% | 1 | 2% |
3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患者脑组织局部坏死和软化。急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昏厥、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急性脑梗塞患者如果出现大面积梗塞,可能导致偏瘫和四肢瘫痪。在临床实践中,急性脑梗塞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危重、突发、脑组织缺氧和缺血引起的急性脑梗塞引起的,死亡率很高。如果抢救工作不能及时进行,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四肢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等,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来控制患者疾病的发展。[6]
急诊护理全流程优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新型护理模式,整个护理流程的优化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时,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而通过优化渠道为患者建立畅通、绿色的急救通道,避免因等待时间过长而加重患者症状。在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可以通过全程细致、规范的自我护理,减轻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并发症的症状。最后,通过全面的术后护理和培训来维持患者的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因外部因素而恶化。[7]
该研究对纳入研究的两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在就诊过程中给予不同的照顾,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模式,从治疗效果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在两组病人紧急抢救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有效,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可见,在急救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保证病人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8]
总之,整个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对于急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抢救和治疗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使病人的临床治疗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大力推广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瑾陈锡红.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免疫学,2018-09.
[2]陈峥嵘.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基础医学,2020-07.
[3]方娟,侯丽君,张彩云.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2021-02.
[4]章鑫.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临床医学,2021-07.
[5]李花.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1-09.
[6]陆金燕,沈羿.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护理学,2022-05.
[7]何香凝.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卫生事业管理,2021-11.
[8]冉鸿艳.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药学,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