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5300)
摘 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本文从“产业学院”的视角探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实现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 ,提升教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贡献度,助力“双高计划”项目落地,服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关键词: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改变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模式,必须优化建设路径。产业学院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路径,能够有力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实现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 ,提升教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贡献度。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建成,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师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但是,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未来,通过改革职业院校新教师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论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双师型”师范生培养还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都必须注重与企业合作,这不仅是我们学习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的既有成功做法,也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长期探索并实践出来的宝贵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出台与“双师型”教师有关的政策就有30余项。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9年5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不再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一刀切”,而是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了“细分”,针对不同对象,明确不同要求,分级分类施策,更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体系建设,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设计和精准施策,必将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依托产业学院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未有成熟建设经验可借鉴,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校企合作不紧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产教融合的不深入使企业很难真正参与师资培养全过程,企业中的优质资源还没有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基于产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产业学院是基于中国国情和高职办学规律而提出的一种办学模式,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形式载体,依托产业学院合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双高建设任务和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必由之路。
1. 构建校企双主体共育“双师型”教师的分类分层培养体系,实现教师个体“双师型”
依托产业学院,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设立“双向流动岗”,实施校企“双向互驻”和“双向流动”,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构建校企双主体共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实施分类、分层精准培养,促进“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
校企双方共同评估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确定教师能力类别,明确培养目标,分类制订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依据教师成长需求,按照 “双师型”合格教师(初级—胜任双岗)、“双师型”骨干教师(中级—讲师工匠)、“双师型”专家教授(高级—名师名匠)三个层次,构建“双师型”教师的分类分层培养体系,精准培养教师的双能力,实现教师的个体“双师型”,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
能力层次 能力类别 | 初级 (胜任双岗) | 中级 (讲师工匠) | 高级 (名师名匠) |
初级理论教学能力+初级实践教学能力 | “双师型” 合格教师 | ||
初级理论教学能力+中级实践教学能力 | |||
中级理论教学能力+初级实践教学能力 | |||
中级理论教学能力+中级实践教学能力 | “双师型” 骨干教师 | ||
中级理论教学能力+高级实践教学能力 | |||
高级理论教学能力+中级实践教学能力 | |||
高级理论教学能力+高级实践教学能力 | “双师型”专家教授 |
双师能力七类三层关系图
2.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实现教师个体“双师型”的基础上,依托产业学院,整合校内和行业内优质人才资源,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按照专业教学需求,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名匠与校内教授专家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科学合理的群体“双师结构”。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等,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围绕产业经验和专业教育融合、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相关领域进行专项研究,共享研究信息、数据、资源、政策和成果;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推动三教改革,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改革需要;瞄准产业高端、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流程再造,更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改革。实行人员互兼、岗位互通,打造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协作共同体,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立双主体评价机制,持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依托产业学院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工作)站机制,设立教师实践岗位,完善兼职教师注册发布制度,定期选派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将教师企业实践与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有效衔接。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定期磋商、深度合作,支持教师通过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职工培训等形式,锻炼教师岗位实践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制定“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实行双元考核,双元付酬,激发校企合作内生动力,强化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对专业课教师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实施分级(初级、中级、高级)考核,建立校企双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多维度考核“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激发“双师型”教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