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当今世界是一家,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外文化的对比研究与交流也十分重要。《西游记》和《天路历程》可谓是中西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是两部产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却有着联系的作品,使我们提到其中一部作品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另一部。主题对于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探究《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主题对比,不仅能对作品和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同时从比较文学和新历史主义入手也为对比《天路历程》和《西游记》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关键词:《天路历程》;《西游记》;主题比较分析
通过对作品主题的分析能更好地找到作品的精髓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创作初衷等。本文对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比较分析,从主题入手探索其中的联系,从作者的经历和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面去总结主题并进行分析。
一、作品介绍
《天路历程》是英国著名的基督教寓言体小说。作品全称是《天路历程,从今生到永世》,它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讲述了“基督徒”不被理解独自踏上寻找救赎的天路旅程,下部讲述了“基督徒”的妻子和孩子们以及遇到的朋友们共同踏上追求天国目标之路的团体生活。“基督徒”以一个站在旷野上欲求拯救而无门的孤独者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一路上跌入灰心沼,遇见福音师接受指点,进入窄门,近十字架卸下包袱,爬艰难山,经降卑谷,勇斗亚玻伦、进死荫谷、入虚华集市,陷疑惑堡等,[4]遭遇了一系列困难,最终到达天国获得救赎。作者班扬是英国著名作家,布道家,他幼时上过学,但不久就辍学了。他不喜欢学习,整天吃喝玩乐且满嘴污言秽语,谁也想不到这样的一个人能写出《天路历程》这么伟大的书籍。虽然他笔下的故事已经成为许多文学形象的原型,但是他的兴趣和使命却不在于此,他作为作家始终不渝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传达他对于神的清楚异象。[1]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师徒几人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险阻、勇斗妖魔鬼怪,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的故事。吴承恩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父亲喜欢读书也颇受尊重。吴承恩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热爱读书,熟悉经典,特别喜欢看神仙鬼怪,妖狐猴精之类的书籍,这为他晚年写《西游记》创造了必备的文学准备,聪慧的天资和博览群书的习惯又为其写下奇书创造了条件。
本文运用给了比较文学和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比较两部作品。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等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天路历程》与《西游记》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强化政治批判性来体现自身的意识形态性,认为阐释者对历史的批判必然包含着对当代的批判。这种批判虽不能立刻倾覆现存的社会制度,但可以对这种制度所以来的原则进行质疑。[3]《天路历程》和《西游记》是东西方宗教理想和社会现实结合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宗教元素和思想主题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都不同程度地反应了中英两国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激变,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相似之处
无论是独自走向天国的“基督徒”还是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都是为了赎罪并拯救自己。他们理想之地都是天国,只有到达那里才能获得救赎。《天路历程》和《西游记》用不同的故事,相似的手法表达了相同的主题。《天路历程》里的 “基督徒”是通过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抛弃一切去洗脱自己的罪恶,获得上帝的认可从而实现理想。《西游记》则是师徒四人因前世犯错,重新来过并在佛祖的指导下西行取经,一路上更多的是佛祖菩萨等人帮助他们渡过险境。两位作者受不同宗教的影响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但是结果都是好的。
三、主题的比较分析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都选择了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正确的选择。作者用小说来隐喻自己所理解的宗教教义使得《天路历程》《西游记》在主题上一致,这种方法就叫做宗教讽喻。作者采用讽喻手法揭露充满罪恶的社会现实,不仅让读者看到了自己运用手法的娴熟,更期待通过讽喻能够宣扬宗教教义,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主人公在通往天路的过程中,一步步实现自我的救赎。现实性和批判性是《天路历程》和《西游记》的鲜明特点。作者班扬和吴承恩所处的时代和他们共同的卑微出身,痛苦的遭遇还有敏锐的观察力是使作品带有批判性和现实性的重要原因。《西游记》和《天路历程》是宗教寓言小说,均取材于宗教故事,宗教色彩充斥在小说中。《西游记》取材于佛教故事,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人物角色都是佛教中的人物,而《天路历程》取材于基督教,基督徒的四个孩子的名字都取自于《圣经》。《西游记》体现的是三教合一的思想,而《天路历程》是排斥其他教派的清教徒意识的体现。强调相同之处固然很重要,却不能必然创造出新的东西,相反,如果恰好揭示其差异,则能促进和刺激相互了解,鼓舞两种宗教进一步探求自身的发展。
[2]综合来看,虽然《天路历程》和《西游记》产生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代表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但是这并不妨碍两部作品在其主题大意的本质上的一致性。 “救赎”是它们共同的主题,两种文化,两种宗教却阐释了相同的主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文化可以通过文学表达出相同的主旨大意,当今世界提倡世界是一家,所以这种情况也会层出不穷,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我们要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推广中国文化,也要尊重他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琦.《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宗教元素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
[2]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苏欲晓,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J]. 读书, 1981.
[4]James, E. Ruoff and James Vinson, eds. Great Writer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ovelists& Prose Writers. London: Macmillan, 1979.
[5]Masao Abe. Zen and Western Thought. Basingstoke, Hampshir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
作者简介:
徐菡菡, 女 ,汉族,山东省青岛市, 2000年6月,本科,
王萍,女,汉族,山东高密,1990年8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国家文化和英语翻译与教学。
本文系2022届毕业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