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西安,710021
摘要:针对于西安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教学与产业实际脱节、校企合作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差和教师与行业人才交流受限等问题,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交流机制方面提出了建设意见,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程 地方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全球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发生着深远的变化,各主要工业国都在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通过统筹兼顾国内外形势,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两化融合”、“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发展策略。在“中国制造2025”中,将智能制造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明确强调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探索形成领先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相关政府部门积极调整有关政策及布局,并加强引导。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编制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教育部开始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相继出台。2019年,工信部等13部门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3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以上措施为我国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1-2]。
1 西安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现状
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也是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西安工业大学于2019年获批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已有4个年级,8个行政班,230余名本科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在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从事智能产线与装备开发、智能产线与装备应用、智能生产管控、智能系统运维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发挥自身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械方面的综合优势,近四年来培养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40余项,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国家级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针对于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创新实践的现状,智能制造专业从大一开始利用晚上及周末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视觉感知、智能控制方面的小组学习;从大二开始进行为期4学期的CDIO实训,在第7学期进行CDIO实践,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从低年级操作练能力到高年级实践促创新的螺旋式上升。
但目前智能制造专业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教学与产业实际脱节。目前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业发展相脱节,滞后于市场新需求,且缺乏前瞻性,导致专业教学脱离产业实际,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形成结构性矛盾。课程设置与智能制造的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标准脱节,造成毕业生应用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脱节。(2)校企合作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差。西安工业大学作为地处陕西的普通地方院校,相对于重点院校获得的国家整体投入偏低,而二级学院往往又更加重视学科投入,实践教学所获得的资源就更加紧张;此外西安工业大学地处陕西,本地企业相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数量少、实力弱,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低,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建设方面也相对不足,难以获得企业的实质性大力支持,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3)教师与行业人才交流受限。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更偏重科研、论文和成果,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中很难持续投入精力。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对教师工程实践过程监管不到位,对行业人才缺乏激励,使得教师与行业人才交流制度作用受到限制,影响了双向交流的实际成效。
2 拟采用方法
2.1“精准定位、校企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于专业教学与产业实际脱节的问题,首先采取需求调研的方式,征询行业企业、同类高校、毕业生的意见,同时联系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对需求、培养思路进行梳理,明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特色,结合CDIO理念,不断完善培养计划,调整课程布局,以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其次要大力推进教材建设,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教材选用管理,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等;②组织教师编写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所需的特色教材或教辅资料;③积极鼓励本专业的教师撰写和出版专业教材;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企业共编实训教材。第三是要促进核心教学团队的建设,具体措施有:依托陕西省级创新创业线上课程《智能产品设计》,打造智能产品设计教学团队,不断优化网课资源,凝练精进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省级和国家级金课为目标进行建设;依托智能创新工场积极建设包括《智能生产计划管理》、《智能工厂规划与设计》、《智能工厂建模与仿真》等课程在内的智能制造专业课程群,依托CDIO实验室和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特色实验室建设机器人课程群。
2.2 “双边贯通、多路驱动”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针对校企合作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差的问题,基于“校企联合、项目驱动、实践育人”的原则,采用多路驱动的方式来推进。推行企业课题、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 “三进课堂”,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提高。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如互联网+师生共创组,将成果以竞赛方式进行转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专利、论文、产品等成果转化形式。通过协同建设校企实践基地,贯通教学与生产的通道,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结合企业新研究方向及成果,提高实践教学真实性比例。本专业依托企业开发一批既满足企业需求,又符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要求的案例教学项目,打通产教融合的发展通道。
2.3 “两翼齐飞、三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
针对教师与行业人才交流受限的问题,需要学校与企业两方共同努力,拟采取的措施有:①企业与学校双方开展科研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完善监管与激励机制、灵活外聘企业人员等。②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与企业开展项目、毕业设计进企业、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④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积极引进35岁以下年轻博士入职,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⑤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访学,参加国际会议、行业会议、工业博览会等方式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和行业交流,紧跟智能制造技术最新发展动态;⑥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师给专业学生进行讲座,开设课程等,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实际生产状况,对智能制造有最直观的理解。通过以上措施使得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
3 结论
通过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交流机制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有效提高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适应智能制造行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斌. 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18):3.
[2]祝成林, 李慧婷. 面向智能制造的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职教论坛, 2021, 37(8):6.
资助基金:
西安工业大学2021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JGY004)
作者简介:
苏宇(1982-),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机器人理论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