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重庆 重庆 400000
中文摘要:
在目前我国的媒介场域中,有关男性性别气质的话题数次成为舆论热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围绕“娘炮”一词所展开的激烈争论。互联网时代,男性媒介形象在新媒体技术的承载下逐渐呈现出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对此,本文从媒介功能和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研究媒介形象在媒体传播过程中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性别的建构,以男性“娘性化”的媒介形象作为研究主题,探究“娘炮”一词背后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中性化焦虑,男性气质,男性媒介形象
近年来,在中国当代媒介场域中,有关男性性别气质的话题数次成为舆论热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围绕“娘炮”一词所展开的激烈争论。从2018年《开学第一课》邀请“小鲜肉”做嘉宾引舆论热议,到2021年1月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再到8月光明日报刊文《“娘炮形象”等畸形审美必须遏制》等一系列事件,社会舆论中对于“娘炮之风”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止。“少年娘,则国娘”、“娘炮误国”、要培养男性青少年“阳刚之气”的中性化焦虑愈演愈烈,舆论场中对“娘炮”的抨击层出不穷,实际上却是暗含着舆论霸凌,在舆论的声讨中也折射出了当下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意识。与此同时,在消费社会的加持下,为了最大程度地迎合受众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审美偏向,作为媒介内容生产者和主流文化传承者的大众媒介赋予了媒介文本新的意涵,将符号重新编码赋予新的表现和内容含义,塑造出带有女性气质的、不同于以往男性荧屏中“阳刚之气”的“娘性化”男性媒介形象,“传统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也在被逐渐打破。社会层面上呈现出多元的个性化生活方式,大众对于男性形象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态度也表现出了更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长期以来,有关媒介和社会性别的研究依然处于传播学科中比较弱势的研究领域。但针对这一方向的研究,大部分成果还是主要集中在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上[1]。对于媒介研究中男性气质和多元性别主体建构的研究长久以来处于一个缺席的状态。但在近些年的媒介舆论场环境中,有关男性性别气质的话题,如对“娘炮之风”的争议不断出现在公众面前,以致其相关研究也有所提升:盖琪通过对当前媒介文化中的男性气质进行探讨后指出,当前男性气质与性别审美代沟有着密切联系,背后揭示出的是不同时代主体各自所能接受的不同的意识形态规训[2]。董典在对“奶爸”的报道中发现,媒介呈现出的“奶爸”形象偏离了传统的父亲角色形象,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形象建构,这种新形象颠覆了过去父权制体系下父亲呈现出的严肃、主导性的男性气质[3]。研究学者们批判地审视了“传播媒介所维持和再现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了涵盖在社会性别下的各种权力关系是如何嵌入到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以及受众所接收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进程之中”[4]。
当下,有关媒介与性别的研究虽然在国内的新闻传播领域中不属于主流方向,但性别研究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媒介功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紧密。作为受众接受社会信息与价值观的指明灯的媒介,需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社会舆论,使其正确地去看待性别问题,尤其是当下媒介社会中引起大众焦虑的“娘炮之风”这一现象。因此,本文从媒介功能和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媒介形象在媒体传播过程中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性别的建构,以男性“娘炮”媒介形象为研究主题,探究“娘炮”这一亚文化群体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及“娘化”现象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因素,希冀对国人当下的愈演愈烈的中性化焦虑提供些许经验及思考。
一、媒介社会化背景下“娘炮”男性形象的呈现
西蒙娜·波伏娃说,“女人不是生而成的,女人是被社会构建而成的”[5]。在媒介消费主义的语境下,不但是女性,男性同样可以被构建。而正是因为性别气质是建构的,当然也可以被反向建构。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中,男性气质的权威性在面向观众的杂志、电视和影视剧集中得以刻绘,男性形象往往都是充满阳刚之气,力量十足的。但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媒介形象发生了变化,两性之间固化的性别角色对立被消解了,传统的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形象被性情温和、肤白貌美的男性形象取而代之,主要体现在一些网络选秀综艺、短视频以及广告代言当中。
(一)选秀节目中的男性媒介形象
选秀节目作为一档娱乐综艺节目,从21世纪初在荧屏上出现就备受追捧。从2003年开始举办大众歌手原创偶像选秀赛的《超级男声》到2018年由粉丝打投选秀出道的《偶像练习生》,可以看到这些年来选秀偶像的媒介形象在不断变化。国内男性在选秀节目中媒介形象的变化,很大一方面是受到了日韩偶像气质潮流的影响,中国在日韩偶像塑造的成功示范作用下,也开始尝试养成系偶像呈现方式。尽管国内网民哈韩精日的势头在国家广电禁韩令的影响下渐微,但国内偶像形象的模式已深受日韩系造星工厂和养成偶像运作模式的影响。以《偶像练习生》为例,该选秀节目的男性形象由女性观众作为主要消费群体决定,其目标是在市场上发展女性粉丝经济。这类的选秀节目立足于探索女性需求和把握女性消费心理,关注女性观众的审美趣味,迎合女性观众/粉丝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女性视觉和心理构想。
(二)短视频中的男性媒介形象
近些年来,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手机及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的大量普及,使得国内短视频呈现了一个井喷式发展。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美妆类短视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据火星营销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美妆短视频KOL营销报告》显示,男性美妆博主凭借着专业技能背景、独特个人定位和创意内容输出,占比达到了两成以上,一大批男性美妆博主应运而生,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6]。随着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和角度的改变,男性美妆直播短视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
一直以来,男性与化妆、穿搭等行为挂钩都会被贴以“娘炮”的标签,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男性应该天然具有阳刚、硬朗、血性的特质。提到男性时尚博主,大多数的人会用“娘”、 “小白脸”等词汇来形容他们,认为他们的身上缺少阳刚之气。男性美妆博主给社会带来另外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男性形象,他们深入研究化妆品,以视频和直播的形式教授化妆方法和推荐化妆产品,这些都与传统的男性形象和行为相悖。他们的形象呈现打破了受众对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的局限性,挑战单一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传统认知,给社会带来了更多元化的男性形象。
(三)广告中的男性媒介形象
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认知当中,男性在广告反映出的性别形象总体上以传统型为主,高度单一化。早期的广告中主要突出男性自信、权威、刚强等传统形象,而女性则更多地被限制在家庭或文教、服务型职业活动的背景中,主要显示为被动、依附、温顺的形象。但随着注意力经济的发展以及女性消费地位的提高,为了迎合受众尤其是以女性消费群体为代表的受众的喜好,越来越多的广告商通过借助能够满足女性想象的男偶像代言的广告来吸引女性眼球,进而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当下男明星跨性别代言女性用品等广告就是这一现象的典例。从最初的日本巨星木村拓哉代言Kanebo润唇膏开始,到为女性代言卫生棉的影视明星陈柏霖,再到如今占据了女性化妆品广告代言大部分市场的鹿晗、杨洋等各大流量明星这一现象来看,男性成为了女性用品广告的主角。男性形象广告中的男性不同于传统男性形象,他们突破了传统男性的性别刻板影响,呈现给女性受众的是温柔的邻家哥哥、乖巧弟弟以及贴心男友等符合女性想象的形象。
二、媒介社会化背景下男性形象被“娘性化”的原因
当下的男性“小鲜肉”潮流之所以如此盛行,一方面是掌握着传播主导地位的媒介结合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消费市场,操纵消费者情感、欲望、审美偏好以及价值观念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有所转向,男性重塑自我形象以及女性审美主体的确立,内外因素的合力促使当下“娘炮之风”的形成。
(一)消费市场的驱动
在消费社会的引导下,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变化,消费变成了一种与符号相关的行为,对物的消费成了对这一物品背后含义的消费,符号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媒体通过塑造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形象来制造感官愉悦,使其陷入有关身体的欲望与表达的消费幻想之中,从中赢取关注度和收视率,同时,在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媒介生产者也会主动地根据受众需求生产媒介内容。
此外,随着“男性形象审美”逐渐从荧屏中转向现实生活,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关注起自身的外貌形象,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形象塑造如健身、护肤、装扮等方面,使得男性服饰、男性美妆、男性保健等领域成为新的消费市场。同时这种内在需要被市场所捕捉,“在经过媒体的宣传与不断发酵之后,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报道和重组,精心创建一个拟态的媒介环境,以迎合、满足目标受众甚至诱使他们进入享受和消费的世界”[7]。例如,在以男性为对象的杂志上,有很多板块内容涉及到了两性、文化、消费、服装、美容等领域,满足了男性群体对改善自身形象的需求,也塑造出了具有审美深度的男性形象。
另一方面,媒体议程设置下的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加固了社会中对两性性别角色的划分,男性通过化妆、打扮修饰外表的行为被看作是从大众公领域走向女性专属的私领域,被视为一种“跨界”行为。男性传统阳刚的性别形象与女性化活动的结合带来极大的性别冲突,引起了媒体公众的关注,也带来了新的消费热点。男性群体更加注重改善自身形象,公众对男性化妆的接受度也有显著提升。男性美妆博主的媒介曝光率的上涨,导致美容产品从女性市场扩展到男性市场,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需求。
(二)媒体的导向推动
媒介塑造商品符号价值的过程就是消费主义在媒介的影响下运作和生产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媒介文化表征消费主义特征与倾向的过程与范式”[8]。在媒介符号场域的建构下,媒介通过利用图片、影像、广告等方式构建了一个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呈现给受众,并通过各类媒介平台传播给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这一形象逐渐成为一种范式和样本,在对其进行符号编码的过程中使之超越本身的特性而附带一种形象化了的符号价值,并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物”的存在。
符号学学者金庆(Kyong Kim)指出,“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不再是信息,而是被想象的主题浸泡过的商品。它的受众就是这类商品的消费者”
[9]。对于媒介而言,媒介商品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媒介商品的收视率和发行量的状况,媒体的业务目标是实现商品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媒介内容生产过程中,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媒体组织必须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喜好,塑造回应其审美元素的媒体形象,激发以女性为主导的现代公众消费男性的欲望。此外,女性化男性形象作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融合,在视觉上制造了一种“媒介奇观”,而娱乐节目在资本的商业逻辑下也需要通过制造这样一种“奇观”来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
(三)审美观念的转变
研究表明,“在人类获取的信息总量中,80%以上来自眼睛,人体中70%的接收器集中在眼睛上。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只能靠后,加起来占30%”[10]。人们无时不刻不被包裹在媒介生产的视觉符号当中,在多元的符号面前,图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把控着信息系统,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男性是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主要群体,女性的消费往往以男性的视角为转移,随着男性审美观点的变化而变化[11]。而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在消费中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为了最大限度地迎合当代受众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审美偏向,作为文化载体和生产者的大众媒介对媒介形象进行编码,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含义,塑造出一个不同于男性以往荧屏中硬汉形象的女性化男性媒介形象。这种形象的巨大转变将一种新的审美趋势带到受众视线中,打破男性媒介形象的固化单一的模式,不仅催生一种新的消费文化的产生,也为审美个人化和多元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男性形象以其身体表征的力量和权力地位的绝对优势,使得女性被迫于一种被压制、被占有、被物化的状态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凝视”的状况。而“娘炮之风”所席卷而起的女性化男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男女两性的自然定位、社会定位和自我定位等固有的等级顺序,女性占据了审美话语权和消费主体地位,占据了“上风”。以往的“男性凝视”逐渐转变成了“女性凝视”,男性处于“被观看”的位置,变成了女性目光凝视的客体和视觉愉悦的对象。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两性角色提供了更多元的表达和社会实践的空间,性别格局的改革正悄然发生,传统性别规范的约束力正不断被减弱。虽然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被娘化”的男性媒介形象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许多批判和否定的声音,但我们应该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更多地是流行文化符号和个体审美偏好的体现,以及个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时个人的性别角色表达也不应该与其性别取向相关联来看待。社会性别多元化将逐渐成为公共视野中媒介形象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传统的阳刚男子汉,还是如今在媒介中所呈现出的具备阴柔气质的花美男形象都应该各有一席之地,社会也应该加以尊重、理解和包容。
参考文献:
[1]吕山. 中国语境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概述(2010—2019)[J]. 中国报业, 2020(20):3.
[2]盖琪. 性别气质与审美代沟——从"娘炮羞辱"看当前媒介文化中的"男性焦虑"[J]. 学术研究, 2019(7):5, 151-155.
[3] 董典. "奶爸"的男性气质解读[D].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4] 曹晋.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 2008, 52-61.
[5]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I II)[M].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6]《2019美妆短视频 KOL营销报告》[EB/OL].(2019-07-10)[2020-3-5].http://edu.teamtop.com/10837.html
[7] 何晶娇. 媒介语境下的男性形象构建与传播——以时尚期刊《男人装》为例[J]. 编辑学刊, 2016(2):5, 90-94.
[8] 杨健. 符号学视角下媒介文化的消费主义特征[J]. 青年记者, 2012(01Z):2, 25-26.
[9] 格里芬展江. 初识传播学 : 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M].
[10] 盛希贵. 影像传播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 郭景萍. 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2(6):6, 42-47.
作者简介:谢冰冰(1997-12),女,汉族,广西钦州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