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启发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秦灵鸽  ,,贺晓云, ,李志芳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中医系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自我思考能力的特点,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语言的表达,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以达到建立学生的中医思维,培养中医经典高素质卫生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中医学;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授课体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被动的形式接受知识的灌输, 导致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能力,造成教师根本无法正确判断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是否真正的了解和理解。本文从《温病学》在中医学专业的学科定位、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和作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三方面阐述启发式教学法在《温病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以期达到优化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中医经典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温病学》在中医学专业的学科定位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其任务主要是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1]。《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课程,也是一门沟通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为中医学治疗疫病、感染性疾病和内伤杂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法方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学年我校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温病学》教材作为中医系专业学生的专用教材,本教材是提取历代各温病学家的学术精华后,以总结、归纳的形式编写的现代文本体系[2],它既充分体现了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重视温病学辨证论治思维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指导作用,凸显了其临床实用价值。此外,我校《温病学》课程的学习安排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课程之后,这就对温病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对温病学的学习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好经典?是当下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和作用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其关键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启发式教学法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即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反三隅,则不复也。[4]”指出作为老师,应当在学生意欲了解某一问题但尚未领会,意欲表达某种思想但不知如何表述时[5],去启发他,教育他,并让学生有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能力。从字面上看,“启”具有“启示”、“启迪”、“开导”之意;“发”有“打开”、“揭露”、“显现”、“显示”之意。因此,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运用语言表达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场景、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当前条件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6],它占据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7]。为实现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满足市场需要的目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启发式教学方法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目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强化中医经典与临床的融合,增强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帮助学生巩固中医经典基础,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思维。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下教师语言表达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言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必须掌握“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语言工具的使用方法,就医学专业教师而言,其教学语言既需要体现医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又需要体现医学的生活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让医学专业学生既要明白医学专业术语,又要知晓专业术语在临床工作、实际生活中的含义,这就需要在上课之前,考虑如何讲才能够让学生懂得明白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怎样演示才符合相应的临床表现。这样,学生才能受到积极的引导,增加其探索医学世界的好奇心,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服务。

《温病学》中有许多医学的专业术语,如身热不扬等为温病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若不加以解释说明,学生就不知道教师讲授的内容是什么,也就失去了课堂的生动性。《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的独特辨证论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温病发展过程的传变顺序,揭示了温病学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传变规律,然卫、气、营、血各阶段之病因病机、临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病因、病机加以解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论证其在生活中的状态,以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例如:

表1:医学术语与临床表现对应表

医学术语

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

医生初摸患者体表不觉热甚,久则感到热盛灼手的表现,是湿温的特征表现之一

伏邪温病

感受外邪之后,人体不会立即产生相应病证,邪气在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后,或经过某个季节后而发生的病证。

手足蠕动

手足抽搐缓慢无力,振幅较小,像毛毛虫或蚯蚓爬行之时的样子。

教师通过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语言的教化功能,用语言的实用性表现抽象的医学概念, 可以使学生对信息的表达理解效率提高。这样做一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关注点放在患者最痛苦的感受上,二者贴近生活,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会联想自己身边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而突然出现顿悟,进一步掌握温病理论知识,增加对学习温病的热情,第三,可以通过生动的临证描述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性。

(二)启发式教学法指导下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思考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想要表述并迫切渴望知识时,再进行开导和点拨最为合适。[8]。就高职学生而言,其自主学习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9],说明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思考能力的整个过程都具有自觉、独立的行为特点,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引导、挖掘学生的这种行为能力[10]

比如温病与伤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之处已经在《伤寒论》中有所讲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温病包含在广义伤寒范围之内,属于外感病的一种。而在温病与伤寒之间的关系一节中,就应当让学生自己进行温病和伤寒之间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加以区分:

表2   温病(初起)与伤寒(狭义)鉴别表

温病(初起)

伤寒(狭义)

病因

风热邪气

风寒邪气

感邪途径

口鼻

皮毛

病机特点

初起邪犯肺卫

初起寒束于表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初起用方

银翘散、桑菊饮

麻黄汤、桂枝汤

温病教学可在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温病与伤寒在病因、感邪途径、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表现和治疗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开拓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既可以巩固学生原有的伤寒论相关知识,又能够加深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

(三)启发式教学下《温病学》课堂问题设计与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进行“填鸭式”的学习,教师在进行知识解读的过程中权威性增加,过分行使其话语权,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11]学生严重依赖教师,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12]。启发式教学法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通过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深化认识形成能力,进一步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温病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问题,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参与不同问题的分析、回答,通过高效化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自发探究《温病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温病中,暑热病邪作为外感病邪的一种,其致病易入厥阴,闭窍动风,这是暑热病邪独有的致病特点。据此,设计课堂问题。通过设问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深化,这就在无形中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由知识点形成知识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及乐趣。

(四)启发式教学下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和临床思维是作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培养的基本中医思维,温病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与温病医家创制的经典方药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13]。温病名方如银翘散、化斑汤、沙参麦冬汤等,不仅应用于温病的治疗上,而且在中医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的相应疾病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中医学理论的特殊性,在《温病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包含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医内科学等各个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因而,进行实践启发才是学好这些知识的最优途径。此外,认知心理学也证实:人们从例子中学习通常比阅读抽象的指导语学得更多[13]

因此,可以通过医案分析的方式呈现临床情境,大量引入临床病案,可以使学生在临床病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整合,培养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树立中医临床观念。据此,设计临床病案分析过程。此过程形成了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病案分析模式[14],融合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师生课堂讨论、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内化吸收4个阶段。在这4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综合应用其已经学习过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温病病案进行分析,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的能力,加强了温病学与中医学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将温病学的知识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

综上,笔者提出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专业学生的《温病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的转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分析及训练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应用的能力等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寻求者,这既是对传统《温病学》教学模式的优化,又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当前温病学高职专科教学及中医经典高素质卫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谷晓红等.《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6

[2]谷晓红.温病学教学中的思考与建议[J/OL].中医教育1-5[2022-03-15].

[3]邓秋柳,邓秋枝.探析启发式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改革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

[4]郭瑾.《论语》“不愤不启”章诠释辨析[J].地域文化研究,2021(5).

[5]杨静,吴彬.启发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

[6]周常青.高职教育质量的维度及其冲突[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

[7]余文丽,杨志强,周宛蓉.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研究的回溯与瞻望[J].职业技术,2022(4).

[8] 霍丽君.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以A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22(15).

[9]包文婷.不同类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5).

[10]王晋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J].海外英语,2019(17).

[11]费晓蕾.基于课堂话语权的翻转课堂师生角色转换[J].林区教学,2020(4).

[12]张晓艳,谢忠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温病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2).

[13]司鹏飞,赵婷.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温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

[14]杨沈秋等.综合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