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许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应该是倡导以创新精神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将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宗旨。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创造的特征是新颖、独特、不模仿、不因循守旧。创造能力是时代对每个人较高的要求,没有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创造能力 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能力主要受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方法策略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造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含有较创新成份的思维,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直党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实践证明:创造思维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不同于书本、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等,当然这对小学生采说是不成熟的,不系统的,但教师要善于抓住创造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对学生创能力的培养有莫大的好处。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创造思维氛围
一个人的创造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要受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氛围可以创造人才,为此在科学教学中,应改变观念,改变长期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倾向性,建构起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注意多种方式展示教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在教学《探索雷电的秘密》一课时,我用静电感应器做了一个“放电”现象的实验,学生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了极大的研究问题的兴趣。其次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经常会提出许多老师和家长难以预料的问题,也会用人想不到的思路进行思考,此时,教师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大家的讨论,积极探索,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不依常规,善于变异,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探索论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少,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到三、四、年级他们已经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表现出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的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思维的发展就比较快,这段年龄也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最佳时机。如:通过《磁铁的性质》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性质。我提问:“现在有两极完全一样的圆柱形材料,一根是铁棒,一根是磁铁,你不用任何方法能把它区分开来吗?”学生认真实验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提出:“把它们悬挂起来,能指示南北的是磁铁。”立即有同学异议:“条件是不借其它任保材料”,同学们又经过反复实验,有的小组发现,用其中一根去接近另一根中间部分,若能吸引的财手持的是磁铁,另一根是铁棒。我立刻表扬了这个小朋友,鼓励其继续思考,很快又有同学指出:铁棒不能吸引铁屑,如果用其中的一根去吸引本身被敲下碎屑,能吸引的是磁铁,不能吸的则是铁棒接着,又有同学抢着说:“把它们分成两段,不能相互吸引的是铁棒,”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独特,这正是创造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小学生思维活跃,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的活动,逐渐发展它们的发散思维。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在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景,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己探索出来,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橡皮泥捏成船形,以后可以浮在水面上,教师提出:“沉和浮的秘密在哪里?启发学生提出三种假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探索性实验进行验证并在讨论中得出沉浮的规律。整个探索过程充满疑问和乐趣,成功课喜悦激发他们继续进行探索活动,从而使他们创造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四、积极开展创性活动
大多数发明家是从小都喜欢创造性活动的,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爱做实验,这样的既动手又动脑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条途径,在小学阶段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科学课结束之前。经常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如制作些学具和小玩具,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开展一些科技活动,鼓励他们从小爱搞小发明,还可以进行生物种养,环境考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迅速得到发展。
总之创造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袁立煌;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