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研究

刘治英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南圩镇初级中学

摘要:在农村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本文结合农村学校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通过建立健全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结合农村初中教学现状进行课程活动设计,结合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推进农村初中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词:农村初中;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

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和要求,弥补了传统课程内容中的不足,同时也对教师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校本课程的研究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农村学校课程改革。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初中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研究的现状

一方面,农村初中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起步较晚,在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关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专职教师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也不注重这方面内容的了解和学习,致使在开展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学的随意性较强,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再者,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具有非独立性的特点。许多教师在组织诵读活动后,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育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二、农村初中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研究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没有专业团队的指导,很难将校本课程体系设置的具有科学性和完善性。因此要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研究,首先需要研究者具有专业的知识,建立健全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相应活动。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相对有限,许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构建方面知识和经验上都可能有所欠缺。学校可根据情况组织一些专家来学校针对课程的开发进行指导。之后学校的教研主任组织教师根据学校情况制定教学大纲,然后安排相应教师针对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和活动组织。学校方面也应设立相关的监督机制,设置针对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开展的审议小组,专门针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跟进和审查,并且定期开展组织会议,提出针对性修改意见,逐步完善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发。这样一来,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得到完善。在进行各个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时都是有序、科学的。学校设置的审议组也应逐渐完善对于校本课程活动开展的评价机制,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和组织的有序性,保障其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聘请有关经典诵读的专家到校作为评委或指导员,可让其标准的、富有情感的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讲解其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给初中学生以精神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丰盈。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比赛,以诵读中华经典文本为主题,聘请专家作为评委,对于学生们的朗读情况进行评判,根据经验给学生们建议。在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都应严格按照制定的课程体系和活动组织原则开展相应活动,保障活动顺利开展,让学生有序参与,从活动中体会文本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增强自身文化素养。

(二)结合农村初中教学现状进行课程活动设计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其在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目前农村初中关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课程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对于具体课程的实施和各个环节的把控,教师也没有明确思路。为了将相关课程更科学严谨的落实到实处,教师应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把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心理特点,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设计,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标的情况下,切实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将各个环节的内容进行设计和把控,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目标,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以确保教学任务顺利达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认识到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活动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从每一次课程开发和活动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活动设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坚持与努力。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可能在传统文化课程活动开发方面有所欠缺,致使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不足。这需要教师立足学校情况,认真钻研和开发设计相应经典诵读活动,为学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中针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这方面,教师应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调整教学模式,多组织一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师,首先应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和学校提供的一些学习机会,整合教学资源,不断的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时,具体的教学形式应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和具体的诵读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重视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组织的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要侧重于对学生能力、思维和态度的培养。在组织经典诵读活动时,可以将参与活动的学生群体从一个班扩大到整个年级,以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为基础,举办一次以理解中华经典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以及对于自身思想启迪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想要诵读的中华经典作品,然后以演讲的形式讲述自己读完之后的感悟和收获。学校教师作为评委根据学生演讲情况进行评分,设置奖项。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对于学生的思想启迪有重要意义。

总结

总之,农村初中教师应重视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开发与研究,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农村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农村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我们相信通过校领导和教师的努力和摸索,会将其课程开发的更好,因为它关乎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也关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作为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探讨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校本课程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虹.中华优秀经典美文诵读课程的校本实践[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1(4):65-66.

[2]王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9.

[3]李丽娜.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