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2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近年来,城市发展面临内涝、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安全等水问题,而海绵城市是缓解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简述了海绵城市的本质和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建设思路
前言
近年来,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钢筋混凝土逐渐侵蚀自然本底,水安全危机、水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则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增加,从而引发内涝积水、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建设生态文明当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海绵城市是城市实现生态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当下缓解城市水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的本质:
海绵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最终使城市水文实现良性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 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最终实现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根据城市现状条件,针对城市现状问题,综合考虑其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1、结合河湖水系连通及绿地海绵建设,构筑蓝绿交融的海绵生态格局
结合城区的绿地系统,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用地、防护绿地,结合水系环境景观整治工程以及其他水系连通,形成海绵生态基底。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强化生态蓝绿本底,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搭好框架。蓝绿交织的绿地空间承载着城市生态发展,构成城区海绵生态空间格局的基本骨架。
2、开源节流,优化水资源结构,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
(1)构建多水源体系,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重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以再生水、雨水为补充,应用于冷却水等工业用水及洗车、绿化浇洒、生态环境补水等城市杂用,代替传统水资源,减少新鲜水用量。通过规划引导控制和实施,有效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合理利用每一滴再生水资源,实现城区用水的协调发展。另外,应加强节水,提高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用水效率。
(2)恢复良性水文循环,涵养地下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对原有的水系、农田、林地等渗蓄空间进行保护保育,中心城区的新建项目应严格按照低影响开发模式要求,建设可渗透下垫面,通过恢复良性水文循环,促进雨水入渗,涵养地下水源。将不透水下垫面径流引入绿地系统,充分利用绿地系统净化下渗雨水径流,涵养地下水源,形成地下水库,为中心城区的用水提供保障。
3、灰绿统筹,系统治理水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以解决部分河流水质较差、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等实际问题为导向,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推行低影响开发理念,因地制宜选择“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化措施,充分发挥建设场地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功能,避免过度工程化,协调发展规划区内的灰色、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1)综合建设“除涝、排水”体系:加强疏浚河道,增大河道除涝排水能力,保障城区居民生命安全。
(2)打造多种“海绵体”的海绵设施布局:针对不同性质用地,采取相应的海绵改造设施进行建设,打造海绵设施全覆盖。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类建设,雨水应以下渗为主,包括绿地入渗、道路广场入渗等,小区雨水利用应与景观水体相结合,适宜采用的设施:透水下垫面、绿色屋顶、渗井、植生滞留槽、生态树池、植被草沟、雨水储存罐/池;对于市政道路类项目应最大限度地增加滞蓄空间,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壤削减初雨污染,适宜采用的设施:透水下垫面、植生滞留槽、生态树池、植被草沟、渗管/渠。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路段,可结合综合管廊规划,增设雨水截留舱室,实施“海绵管廊”;对于公园绿地及广场应为为周边客水预留滞蓄空间,为周边地块预留集中调蓄容积,以使排水区域整体达到目标要求,同时注重雨水回用,通过绿化浇洒等措施回用雨水,适宜采用的设施:收集回用设施、植被草沟、渗井、生物滞留(流)设施,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对于水体类,水体是雨水排放的最终去向,应着力提升其综合防灾和生态能力,适宜采用的设施:雨水湿地、滞留(流)设施、植被缓冲带、雨水排出口末端处理。
4、依托特色水环境打造独具魅力的滨水空间
良好的滨水空间环境依托于良好的水环境,首先应当保障有良好的水质改善体系。通过源头和过程中的措施对水质进行改善:(1)对地块内初期弃流进行控制,进行面源污染发生风险评估。判断污染高发的地块,加强源头控制,保障面源污染在地块内、进入管网前先控制住;(2)在面源污染风险与水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增加布设进入水体前的植被过滤带。结合城市水系特色、本土文化等元素,打造亲水平台、休闲步道、广场等场所,营造独具魅力的滨水环境,将滨水空间建设成宜居宜游滨水休闲娱乐节点。
5、集中打造近期建设示范区域,保障城区稳步推进
以点带面,集中打造近期建设示范区域,引领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近期重点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域,为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基础;非示范建设区域同步建立项目库,实行滚动编制制度,按照实施时序将此项目库列入政府近期工作计划,有序推进海绵城市的全面建设工作。
6、完善制度,建立全过程管理机制,保障海绵城市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要求,建立郸城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机构,确定部门职责分工,制定规划与建设管控制度、运营管理机制、资金保障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监测与评估平台等系列措施,逐步形成常态化工作管理流程。
结束语:
根据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对城区进行设计。利用河湖水系连通及绿地建设形成海绵的生态本底,通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涵养地下水源,进而恢复良性水文循环,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地下水超采统削减降雨径流污染通过灰绿结合,系统治理水环境,解决城市水体及初雨面源污染,最后以点带面,有序推荐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的海绵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海 绵 城市建 设 技术指 南[S].
[2] 周小明.海绵城市简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
[3] 张蓉.海绵城市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3).
[4] 肖创.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33).
[5] 朱徐辉,王登敏.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