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早产儿中选择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每日进奶量、胃肠不耐受性、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体重增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肠胃不耐受性及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出生一周后和出院两周后的每日进奶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护理中实施发展性照顾模式,可以提高早产儿身体质量,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价值较显著。
关键词:发展性照顾;早产儿;护理模式;应用
早产儿即未足月就出生的婴儿,与足月出生的婴儿不同,早产儿发育不够完全,尤其是早产儿的肺功能,可能导致早产儿出现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的情况[1],早产儿不能很好的进行吮吸,喂养也十分困难,这类早产儿往往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全面治疗和护理[2]。本研究中,选取我院新生儿科在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分组观察,探究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生产的早产儿中选择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胎龄31~36(33.6±0.68)周;出生体重1240~2400(1819±0.95)g。研究组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胎龄31~36(33.7±0.52)周;出生体重1237~2405g(1815±0.42)g。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需每2h测体温1次,并维持体温稳定在36~37℃,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困难,可放置暖箱保暖。每2 h~3 h轻柔地帮助早产儿更换体位,可将早产儿去头侧向一边,防止分泌物误吸。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青紫发绀时,可给予持续空氧混合仪给氧,待青紫消失、呼吸正常后停止吸氧。
1.2.2观察组
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护理发展性照顾护理计划:针对早产儿的具体发育情况,包括睡眠习惯、活动规律、喂养需
求、用药等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合理安排各项护理措施的时间,避免频繁打扰患儿,避免影响患儿睡眠、饮食等规律的建立;②延续子宫环境,提升安全感:应用最新的“鸟巢护理”,采用柔软、温暖的包被、浴巾等制作成安全、舒适的鸟巢样睡眠环境,利用暖箱将其预热,将早产儿以裸体放置于鸟巢内,保持其体温在36.5~37.4℃,每隔2h更换1次体位,调整保暖箱的温度和湿度,采用黑布遮盖保暖箱,拉上遮光窗帘,减少光源的对早产儿的刺激,尽量保持监护室内环境安静,各种监护仪等器材提示音调至最低音量,减少声音对早产儿的刺激,营造与子宫内相似的温度、亮度、声音等环境,使早产儿能够继续获得子宫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舒适感。定时为早产儿进行全身抚触,注意保暖、动作轻柔,要选择早产儿情绪稳定的时间进行,避免引起早产儿紧张、哭闹等。当早产儿病情稳定、体重达标后可进行袋鼠式护理,由父母裸露前胸及手臂后怀抱早产儿,进行皮肤接触,指导父母进行新生儿抚触,并轻柔呼唤早产儿名字,与其进行语言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增强早产儿安全感;③减少应激性刺激:对于能够引起疼痛的护理、治疗措施,尽量集中到同一时间段进行,尽量减少吸痰、呼吸机辅助等侵入性操作,由经验丰富、穿刺技术好的护理人员为早产儿进行穿刺抽血、输液等治疗,穿刺过程中动作轻柔,棉棒按压力度要小,以能够止血又不增加早产儿痛苦为准。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早产儿肢体活动的限制,治疗结束后尽量不在患儿身体上遗留胶布、电极等黏贴物,减轻早产儿的不适感;④早期合理喂养早产儿在出生后3~7h,开始给予微量进食,目的是为使早产儿能够尽快建立肠道菌群,改善喂养不耐受性,减少喂养并发症[3]。为了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进奶量和进奶时间间隔应根据患儿的体重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喂奶时,将早产儿的头抬起,身体倾斜15~20°,喂奶后,给早产儿采用右侧卧位可减少牛奶溢出,并防止误吸牛奶而窒息。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每日进奶量、胃肠不耐受性、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 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 s) 表示,行t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出生一周、出院时的体重均较对照组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的体重增长情况比较(g,± s)
组别例数 刚出生出生一周 出院时 |
研究组50 1942 ± 24 2103 ± 31 2810 ± 38 对照组 50 1936 ± 34 1970 ± 31 2232 ± 32 t 值 1.019 21.452 82.270 P值0.311 < 0.001 <0.001 |
2.2 两组早产儿肠胃不耐受性、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肠胃不耐受性及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早产儿肠胃不耐受性、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 肠胃不耐受性 住院时间 住院期间并发症 [例( %) ] ( d,± s) [例( %) ] |
研究组50 5( 10.00) 33.28±5.24 9(18.00) 对照组50 20( 40.00) 44.15 ±6.08 28( 56.00) χ2 /t值 12.000 -9.576 8.294 P值0.001 < 0.001 < 0.001 |
2.3两组早产儿的每日进奶量比较
在刚出生时,两组的每日进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一周后和出院后两周后,研究组的每日进奶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的每日进奶量比较 ( ml,± s)
组别例数刚出生 出生一周 出院后两周 |
研究组50 28±14 205±51 429±62 对照组50 25±13 157±48 331±56 t 值 1.110 4.864 8.294 P 值 0.270 <0.001 <0.001 |
3 讨论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护理目标是为早产儿营造子宫环境,减少刺激,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取得生理、肢体活动间的平衡[4]。本研究遵循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的理念,采取尽早、尽可能亲密的护理形式,注重减少体位、声音、光线等环境的刺激,注意尽量避免医疗、护理行为的应激性刺激造成的影响,促进早产儿由子宫内环境向宫外环境的适应。在本研究中,注重营造舒适安全的环境,减少刺激,可有助于早产儿睡眠的改善,延长睡眠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发展性照顾的研究组的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每日进奶量、胃肠不耐受性、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实施传统护理的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护理中实施发展性照顾模式,可以提升早产儿的身体质量,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轻家属的经济压力,促进早产儿的健康生长与发育。
参考文献
[1]叶秋云,叶延玲,宋湘豫等.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早产
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2(20):2263-2264.
[2]厉建英,谢微微,陈晓春等.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
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28(28):60-61.
[3]黄朝梅,何力,邵巧仪.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改善早产儿喂养的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7,40(7):73.
[4]陈赖婷.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