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疗效及其预后因素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疗效及其预后因素的分析

邢秋泓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邮编: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患者治疗预后。方法将本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分析在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前分析可见,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P<0.05);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对于患者的神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明显,且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提示患者治疗预后良好,较常规治疗更容易使身体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术;疗效;预后因素;分析

引言

全脑血管造影术可以对患者颅内的脑血管疾病进行基础的判断与治疗,因为其图像清晰、造影剂消耗低,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无限便利。在右桡动脉穿刺后放入动脉鞘,根据动脉鞘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导管,医生在导丝的引导之下,将已选择的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通过连续照相的方式来判断其运行轨迹,进而为脑血管疾病提供诊断以及治疗。因为脑血管造影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伤害,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9年9月-2021年9月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3~77岁,平均(62.39±2.51)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9岁,平均(62.37±2.53)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经由临床检查确诊疾病类型;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均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均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临床资料完整;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发病前即已发生严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合并全身免疫疾病、代谢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在患者治疗前5d对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后采取局部麻醉,在颈动脉处放置导管,注入适量肝素,在病灶部位血管处置入0.014型导丝,释放保护伞,将球囊沿导丝置入狭窄段,充分扩张球囊,适当扩张后将球囊抽瘪退出,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球支架,释放支架,撤离推送器,并观察患者动脉正侧位形态,观察支架效果,手术后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测,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采取大平板血管造影剂,用Seldinger术股动脉穿刺,在升主动脉放置猪尾巴导管,左倾斜25°,以2~4帧/s速度注入20~30mL的造影剂,对椎动脉血管以及主动脉弓血管、颈总动脉血管进行全面探查,设定相关参数,并对脑血管进行造影检查,对病变部位增加投照方位,明确病变部位,随后采取常规手术治疗,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NIHSS评分:采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总分42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恢复越好。(2)ADL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越好。(3)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迷走神经反射、脑血管痉挛、腹膜后血肿发生率。(4)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在治疗完成后临床检查相关指标均恢复至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疾病无恶化。有效:在治疗完成后临床检查相关指标均逐渐趋近于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疾病无恶化。无效:在治疗完成后临床检查相关指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临床症状并未消失,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病症,主要是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凝集成血栓,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引发局部脑动脉供血区缺血缺氧的病症。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4.5h溶栓治疗是恢复脑血管再灌注最为有效方法,可有效控制神经损伤,但在我国绝大多数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后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及时有效的实现溶栓治疗。基于此,有必要及时了解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情况,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的、科学的依据。当前,临床诊断脑动脉狭窄方法较多,比如: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等,其中,DSA凭借其良好直观性与空间分辨率成为诊断颅内外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其有着高清晰度,选择性强等特征,能清楚地显示自主动脉弓、颈部大血管一直到颅内各个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脑内血流量、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可全面、详细地了解动脉狭窄部位、程度,明确粥样硬化斑块改变,同时还可了解颅内外脑血管的代偿情况,对临床病情预测和预后评估有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对于患者的神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明显,且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提示患者治疗预后良好,较常规治疗更容易使身体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孟明,胡延春,郭知伟,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6):5534-5535.

[2]刘鸣,谢鹏.神经内科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22-1026.

[3]王进平,贺曦,张敏,等.DSA检查无明确责任血管病变的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7,24(6):527-529.

[4]刘斌,任伯,毛文静,等.CT血管成像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2):137-140.

[5]杨前进,陈荣植,蒋智.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特征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5):51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