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 545001
摘要:目的 采取清热化湿行气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观察实际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间收治的86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采取清热化湿行气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t=0.253,P=0.801);经过治疗,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但中医组积分要低于对照组(t=4.676,P<0.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化湿行气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整体效果较优,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症状。
慢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最为常见的病因。慢性胃炎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反酸、胃痛、厌食等症状,病程较长,且病情易反复,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临床多采取西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但也有研究表明[1],部分患者采取西药治疗效果不如人意,停药后病情易复发。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痞满”、“胃脘痛”范畴,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蕴湿生热,或外感湿热蕴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导致胃脘疼痛,治疗主张清热、化湿、行气[2]。我院对43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采取了清热化湿行气方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间收治的86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组(n=43)与对照组(n=43)。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相关诊断标准[3],且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关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4],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药物过敏者;心、肺等其他器官功能严重缺失者;精神异常或认知缺陷者;存在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见下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情况比较
组别 | 性别(男/女) | 年龄(x±s,岁 ) | 病程(x±s,年) |
中医组(n=43) | 23/20 | 50.69±5.12 | 4.26±1.36 |
对照组(n=43) | 25/18 | 51.84±5.03 | 4.18±1.29 |
2/t | 0.189 | 0.878 | 0.234 |
P | 0.664 | 0.384 | 0.816 |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给予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54926,生产厂家:生命科技(中山)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mg/粒),口服,10mg/次,2次/d;克拉霉素(国药准字H10970156,生产厂家: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规格:0.125g/片),口服,0.25g/次,2次/d;阿莫西林(国药准字H44021518,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规格:0.25g/粒),口服,0.5g/次,2次/d,连续用药4周。
中医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清热化湿行气方治疗,药方如下:黄连18g、陈皮16g、厚朴18g、半夏16g、砂仁16g、炒白术10g、炙甘草6g,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4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4周,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主症为胃脘痞满或疼痛、大便黏滞或溏滞,每项记为0~6分;次要症状为食少纳呆、口臭、口苦、精神倦怠,每项记为0~3分,总积分愈高表明患者症状愈严重[5]。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达,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达,采取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t=0.253,P=0.801);经过治疗,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但中医组积分要低于对照组(t=4.676,P<0.001),见下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 ,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中医组(n=43) | 12.36±3.36 | 5.36±2.03* |
对照组(n=43) | 12.55±3.61 | 7.69±2.56* |
t | 0.253 | 4.676 |
P | 0.801 | <0.001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常采取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慢性胃炎,虽然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受耐药性等因素会影响实际疗效,且停药后病情易复发。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嘈杂”、“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情志不舒,外感邪气,饮食不调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痰湿郁遏体内而阻碍肺腑。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病证病性属实属热,治疗主张清热化湿,行气畅中,使中焦枢机得运。
本次研究中,中医组以清热化湿行气方治疗,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但中医组积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报道结果一致[6],说明清热化湿行气方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症状。清热化湿行气方由多味药材组成,其中黄连可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陈皮可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厚朴可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砂仁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炒白术可燥湿利水;炙甘草可调和诸药,上述诸药联用专入中焦清热化湿,兼理脾胃气机,使中焦健运如常,可清热,化湿,行气,再配合西药可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缓解患者病情。另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清热化湿行气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整体效果较优,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温永平,谢远春,陈小青,等.自拟理气清热化湿汤对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及胃肠道黏膜功能的影响[J].江西医药,2022,57(04):414-416+421.
[2]莫沃深,苏耀科,陈晓英.清热化湿和胃汤对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02):54-56.
[3]房静远,刘文忠.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06):738-743.
[5]陆辉.健脾清热化湿汤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02):56-57.
[6]曹生海.健脾清热化湿汤与三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近远期疗效对比分析[J].四川中医,2017,35(1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