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贵阳 550000; 2.贵州省电子证书有限公司,贵阳 550081
摘要:奥密克戎变异株突变多,传播快,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 SARS-CoV-2)抗体及现行的新冠疫苗也有着一定的逃逸作用,增加了感染率和重复感染率,导致国内确诊病例持续增加,给疫情防控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围绕奥密克戎变异株研究现状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后国内疫情变化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概述。
关键词: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型冠状肺炎、疫苗
1奥密克戎变异株研究现状
奥密克戎变异株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非洲南部博茨瓦纳被发现,由Pango lineage 进化分类系统将该毒株划分为B.1.1.529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1月26日将该变异株确定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 SARS-CoV-2)的关切菌株(Variant of concern,VOC),正式将其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1]。
相比起其他VOC,奥密克戎变异株具备突变多,传播快,免疫逃逸的特点,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防疫的难度。首先,奥密克戎变异株变异性更高,它拥有多达32个刺突蛋白的变异,是德尔塔变异株(Delta)(B.1.617.2株)的2倍[2]。其次,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包含NSP12和NSP14两个位点的变异,加速了病毒的复制,使得该病毒的传染性急剧增强,传染性远高于SARS-CoV-2和德尔塔变异株,是SARS-CoV-2的3倍以上[3]。与此同时,奥密克戎变异株还存在免疫逃逸的风险,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通过构建奥密克戎变异株和德尔塔变异株等其他VOC假想病毒,来中和感染过SARS-CoV-2并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血清,以此测定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4]。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比起对照毒株(ED50=556)中和效价下降8.4倍,是其他VOC下降的2倍到8倍[4]。这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具备更强的免疫逃逸性,对SARS-CoV-2抗体及现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苗也有着一定的逃逸作用,增加了感染率和重复感染率。
目前,在芬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及中国等38个国家均存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感染,其中包括大量已经注射过疫苗和曾经感染过SARS-CoV-2的人群[1, 3-4]。奥密克戎变异株作为SARS-CoV-2的VOC,它的强变异性、强传染性、免疫逃逸性等特征可能会对疫情防控增加一定的难度。
2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后国内疫情变化
尽管WHO、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世界实时数据统计(Worldometer, WOM)、欧洲疾病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CDC)等数据源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走势基本处于急剧上升、趋于平稳、再次急剧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5]。
2019年12月,COVID-19在中国境内爆发流行,作为大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新型的感染源,在尚不了解病毒特性及感染途径的情况下,感染范围迅速蔓延至全国,感染人数急速上涨[5]。此后,通过实施核酸检测、个人预防、入境限制、隔离管控及疫苗接种等措施,国内疫情蔓延情况得到有效的控制,在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底都保持平稳的趋势[5, 6]。然而,自2019年11月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国内疫情形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确诊人数显著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且还在不断上涨,这种趋势暗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对国内疫情防控的冲击[5]。
图1截至2022年3月中国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走势图[5]
总结
奥密克戎变异株由于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等特性使得国内感染人数急剧上涨,但是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时间较短,现阶段对该变异株研究还较少,仅局限于该变异株突变位点多、传播速度快、具备免疫逃逸性,对该变异株其他特性及扩散规律还有待研究。下一步,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研究将会有序开展,对该变异株会有更深刻地了解,可以针对性地研制新型疫苗,有效预防疫情蔓延,缓解国内疫情所面临的压力。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Omicron (B.1.1.529):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J/OL]. 2021, https://www.who.int/news/item/26-11-2021-classification-of-omicron-(b.1.1.529)-sars-cov-2-variant-of-concern.
[2]李宇,张哲,杜溪乔,等.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变异特点及对免疫学特性的影响[J].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2, 45(1):1-4. DOI:10.3760/cma.j.issn.1673-4394.2022.01.001.
[3]Gao S, Guo H, Luo G. Omicron variant (B.1.1.529) of SARS‐CoV‐2, a global urgent public health alert[J].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22, 2021, 94(4):1255-1256. DOI:10.1002/jmv.27491.
[4]Zhang L, Li Q, Liang Z, et al. The significant immune escape of pseudotyped SARS-CoV-2 variant Omicron[J].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22, 11(1):1-5.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oronavirus (COVID-19) Dashboard[EB/OL]. https://covid19.who.int/table.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situation-report-1[R/OL], 2020,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121-sitrep-1-2019-ncov.pdf?sfvrsn=20a99c10_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