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范性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作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社区规范性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作用效果分析

徐东

江阴市新桥卫生院  江苏省江阴市  214426

【摘要】目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社区规范性管理的效果探究。方法:取本中心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展开分析,予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展开社区规范化管理,就两组患者管理后的肺功能指标、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经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管理后的负面情绪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结论:社区规范性管理应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其负面情绪,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社区规范性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肺功能

前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呼吸类疾病,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等[1]。其中,老年群体占有较高发病比例,具有较高致死率。该病容易导致患者活动耐受力变差,且具有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2-3]。因此,怎样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因社区为罹患本病的群体重要居住场所,就此,本文以自我中心抽取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就社区规范性管理效果展开探讨,现作具体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从本中心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有效选取50例进行分析,抽选时间范围介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之间。采取电脑随机分组方式予以组别划分(观察组+对照组,均25例)。观察组所抽取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2例;年龄介于45-71岁之间,平均值为(62.04±1.25)岁;病程范围介于0.3-5.6年之间,平均值为(3.10±0.60)年。对照组所抽取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介于46-75岁,平均值为(65.05±1.49)岁;病程范围介于0.5-6.9年,平均值为(3.90±0.30)年。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此次分析;(2)经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意识清醒,配合度高。排除标准:(1)拒绝参与本次分析者;(2)合并有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疾病者;(3)存在严重认知障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管理,囊括基础的健康知识宣讲、注意事项告知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社区规范性管理干预,具体如下:(1)针对性健康宣教:依据患者认知水平、文化程度展开健康宣教,内容包括戒烟限酒、COPD基础知识、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了解慢阻肺的特征、发作特点及预后。(2)开展自我管理:指导患者了解并避免引起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诱因;指导患者开展自我评估和监测,如喘息、胸闷、气急、夜间憋醒等症状评估、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自我评估(CAT评分表);指导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如排痰技巧、缩唇呼吸、呼吸操等。(3)定期随访:与患者保持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以将心理问题和负性情绪及时找出,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工作;指导患者开展家庭氧疗,询问其他有效干预措施的依从性。(4)用药管理:结合患者病情、年龄、知识层次等,选择合适的吸入药物,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坚持持续用药,不自行停药或间歇性用药;在无感染征象时,不使用抗生素,以防菌群、耐药菌株失调。定期对肺炎、流感等疫苗接种,以使机体免疫力提高。(5)定期评估:评估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检查吸入装置使用情况及正确性;评估症状控制水平;评估有无合并症;等等。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变化、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通过肺功能检测仪对两组患者管理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p)指标进行测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估。根据 GQOLI-74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

(统计学方法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系统处理本次所涉及全部数据,组间计量资料采用(x±s)计算,以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予以(%)表示,以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变化较对照组结果更优(P<0.05)。见表1。

表1  肺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x±s,分)

组别

FEV1/FVC

FEV1%prep

观察组(n=25)

60.65±1.05

63.24±1.29

对照组(n=25)

51.05±2.04

52.37±2.07

t

29.586

31.513

p

0.000

0.000

(二)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比较

观察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居更低水平(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负面情绪比较(x±s,分)

组别

SAS

SDS

观察组(n=25)

34.69±0.54

33.17±0.48

对照组(n=25)

42.36±0.61

43.49±0.57

t

66.572

97.926

P

0.000

0.000

(三)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管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居更高水平(P <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观察组(n=25)

73.69±8.74

76.57±9.88

73.57±8.88

对照组(n=25)

61.36±7.51

62.49±7.67

60.57±8.01

t

7.566

7.959

7.686

P

0.000

0.000

0.000

四、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慢性常见病,致病因素复杂。常表现为喘息、胸闷、气短等,可危及患者呼吸道及心脏等器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肺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此前,尚无单纯的药物可完全有效阻止病情的持续发展[4]。并且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更易导致患者肺功能的下降,因此,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由于疾病的特殊性,致使其无法在医院进行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因此社区已成为防治的主要场所[5]。为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社区管理措施尤为关键[6]。在本次分析中,注重探讨社区规范性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从档案管理、氧疗、用药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高效管理以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基于分析数据结果有: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负面情绪改善结果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佳(P<0.05),可见,社区规范性管理的运用对慢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体会

将社区规范性管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具有效果确切,可帮助患者正确排解负面情绪,合理规范使用吸入性药物,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病情恢复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丹妮,冷蓓峥.社区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庭氧疗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8,12(11):2225-2227.
[2]杨素花,张兵,郑玉龙,等.社区护理干预对低体重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19(2):148-151.

[3]邢宇航,沈霞,邹继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支持性干预及健康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8,13(8):558-560.

[4]胡劼,葛翠翠.人文关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9,3(24): 582-582.

[5]张兵,郑玉龙,闵晓红,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 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17 (35):4274-4276.

[6]丛波,褚秀凤.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2(10):2262-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