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为对象。分析输血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结果 输血后Hb、PLT水平低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A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TCa、K+水平低于输血前(P<0.05)。结论 大量输血可影响患者的血常规水平,降低凝血功能,影响电解质指标。
关键词:大量输血;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
随着社会发展,交通事故、大手术创伤等事件的增加,患者经常因丧失大量血容量,导致组织的供氧不足,缺少凝血因子,产生失血性休克,若干预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1]。大量输血为临床治疗大量失血的主要手段,输血可补充血容量与凝血因子,改善缺氧状态。大量输血是一次性输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1.0~1.5倍,在输血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忽视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2]。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主要采用大量输血治疗,然而大量输血可引起发热、凝血功能障碍、溶血反应、低钙血症等,导致治疗安全性降低。本文探究在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为对象。年龄22~75(49.67±5.20)岁,男性36例,女性24例,失血原因:消化道大出血25例、车祸伤12例、高空坠落伤10例、妇产科出血8例、其他出血5例。纳入标准:(1)符合大量输血诊断标准;(2)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2)患有出血性疾病;(3)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患有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4 mL,部分全血样本进行输血前和输血后24 h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另一部分样本离心分离,取上层血清,检测电解质指标。
1.3 观察指标 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电解质指标:总钙(TCa)、钾离子(K+)、氯离子(Cl-)、钠离子(Na+)。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 输血后Hb、PLT水平低于输血前(P<0.05)。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
组别 | n | Hb(g/L) | PLT(109/L) |
输血前 | 60 | 85.26±13.50 | 185.34±15.24 |
输血后 | 60 | 80.07±12.34 | 59.67±10.34 |
t | 2.198 | 52.856 | |
P | 0.030 | <0.001 |
2.2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 输血后A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输血前(P<0.05)。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组别 | n | APTT(s) | PT(s) | TT(s) | FIB(g/L) |
输血前 | 60 | 40.21±3.22 | 13.81±2.03 | 15.43±2.04 | 2.86±0.57 |
输血后 | 60 | 45.68±3.75 | 16.38±2.04 | 19.36±2.14 | 1.56±0.52 |
t | 8.572 | 6.917 | 10.296 | 13.051 |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3 两组电解质水平 输血后TCa、K+水平低于输血前(P<0.05);输血前后Cl-、Na+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
表3 两组电解质水平比较()
组别 | n | TCa | K+ | Cl- | Na+ |
输血前 | 60 | 34.05±1.43 | 4.38±0.33 | 101.64±8.56 | 138.94±5.44 |
输血后 | 60 | 30.89±1.36 | 3.52±0.29 | 102.76±8.64 | 139.67±5.86 |
t | 12.403 | 15.163 | 0.713 | 0.707 | |
P | <0.001 | <0.001 | 0.477 | 0.481 |
3 讨 论
大量失血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因子不足、贫血等,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需大量输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大量输血患者伴有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功能障碍等,可引起体温降低、心衰、酸碱平衡紊乱等,影响患者病情恢复[3]。患者体温下降时,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小板功能降低,导致凝血障碍。因此在大量输血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监测患者的输血前后相关指标变化,及时给予干预,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4]。
PLT是具有凝血、止血功能,机体失血量大时,大量PLT活化,发挥止血目的。同时大量输血患者治疗中,应用的血浆均为库存血,明显削弱凝血因子的活性。此外,输血患者出现低体温后,可降低凝血因子活性,阻碍凝血功能的发挥。FIB是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输血期间,血清FIB含量降低,提示大量输血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在输血治疗时需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输血计划。本文中输血后血清Hb、PLT低于输血前,提示大量输血可影响机体的血常规水平。APTT、PT、FIB、TT为反映机体凝血功能的指标,机体输入大量血液后可降低患者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库存血液中随存放时间的延长,ATP消耗加快,细胞膜上K+、Na+功能减弱,导致红细胞破碎,引起细胞中物质进入血清中,改变血清电解质指标水平。本文中输血后TCa、K+低于输血前,提示大量输血可影响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综上所述,大量输血可影响患者的血常规水平,降低凝血功能,影响电解质指标,大量输血患者应及时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的变化,为大失血患者提供成分输血指导,及时了解患者体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吴玲,谷世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用血情况及血液检测指标变化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4):98-99.
[2]韩冰,谭斌,李毓龙,等.大量输血患者用血情况及血液检测指标变化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5):498.500.
[3]陈凤,李丹,王静,等.某医院72例大量输血病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2):1357.1360.
[4]周浩锋.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