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213
前言:
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源均来自于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在和感染者接触之后会获得传播或是流行。对于小儿病毒性肠炎来说,症状表现主要为肌肉痛、乏力以及水样便等。一旦患有此疾病,则会影响到小儿的成长发育,所以务必要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方法。
一、继续饮食
受到以往治疗理念的影响,对于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治疗方式,则通常为在一定时间内让患儿禁食,而现如今伴随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治疗方式已经难以受到患儿家长以及相关人士的认同,这是由于虽说禁食能够降低患儿的大便次数,然却会致使腹泻过程中肠道消化吸收性显著降低,同时也因发热和肠道病变的能量消耗和需求量的快速增加,所以若让患儿禁食,那么则会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甚至会造成患儿死亡。所以说,在当前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过程中,则强调于让小儿继续饮食,但应针对患儿的实际年龄来科学调整饮食方案,以便为患儿提供具备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在患病毒性肠炎之后,患儿的胃肠道双糖酶会获得明显的降低,因此在进食之中应适度降低乳糖的含量,控制患儿对此的摄入,如可让患儿食用维生素较高的食物,也能够为患儿选择米汤或者豆浆等食物。但针对呕吐以及腹泻症状尤为严重的患儿来说,那么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让其禁食,通常为6个小时,但不可让患儿禁水,同时还要让患儿尽早正常饮食。
二、科学用药
在治疗病毒性肠炎疾病的过程之中,并不存在特异性治疗方式,对此能够通过对患儿进行科学用药来实现及时有效治疗患儿,促进患儿的快速康复。人体四库包括肠道,皮肤,泌尿生殖以及口腔,而肠道中的菌群最为之多,通过临床调查显示,在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肠道中,双歧杆菌会迅速降低,如此就会对于拮抗和屏障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以及入侵,导致患儿的腹泻症状加剧,而腹泻症状一旦加剧,又会加剧肠道菌群紊乱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之中则普遍认为双歧杆菌的明显减少,以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小儿病毒性肠炎发病的主要机理之中能够产生显著的作用。针对此,则可运用微生态治疗方式实施治疗,其主要作用为快速恢复患儿的肠道菌群,构建肠道天然屏障,进而产生保护胃肠道的作用。现阶段,在临床之中用作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回春生。能够以口服的方式,补充患儿肠道之中的双歧杆菌。其二,促菌生。为一种杆菌所制成的生态制剂,在进入患儿的肠道之后能够以消耗氧气,来抑制肠道之中的氧化还原电势,进而推动厌氧菌的快速生长。除此之外,在临床之中也运用了托尔以及米雅等微生态制剂,但要明确的是,当前所出售的一些微生态制剂,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状,在检测过后发现许多均为无效菌,难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所以在应用微生态制剂的过程之中,需对上述问题加以警惕。
在病毒性肠炎疾病的治疗之中,对于抗腹泻药物的运用也相对较多,据相关研究发现,消炎痛以及阿司匹林等药物,对于病毒性肠炎患儿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并非明显。而易蒙停以及苯乙呱啶等药物虽能够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然却易于致使患儿产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所以低于5岁的患儿禁用此药。而西咪替丁等药物则能够起到显著的止泻效果。
三、合理应用液体疗法
病毒性肠炎的一项典型并发症为水电解质紊乱,也为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治疗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过程之中,能够将液体疗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病毒性肠炎患儿之中,多数均为中低度脱水,所以适宜应用较为简洁,以及有效的ORS液,而通过不断研究ORS液配方,则配置出了ORS液的水,能够替换为面汤或者米汤,如此就能够促进患儿接受此方式,也能够为患儿提供一些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另外,在治疗病毒性肠炎患儿时,也能够应用静脉输液的方式为患儿补液,在病情弱化之后再改用ORS液,防范患儿再次产生脱水的情况。而补液总量则涵盖累计丢失量,生理需求量以及继续丢失量这三方面,如此不但能够弥补静脉输液的不足之处,也能够对于ORS液予以良好的应用和推广。
迁延性腹泻为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长久腹泻会致使患儿产生营养不良的情况,而营养不良情况在发生之后,则易于致使患儿产生脱水以及感染的情况,而现如今我国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疾病时,对于静脉高营养液的运用也较为普遍,如能够利用复方氨基酸+10%的葡萄糖液为患儿进行静滴,这样则能够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有效恢复,降低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死亡率,使患儿获得健康成长。
总结:
总而言之,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过程之中,所能够应用的治疗方式较多,如包括继续饮食、科学用药及合理应用液体疗法等,以通过上述治疗方式,来及时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保障对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儿能够获得更为迅速的康复。因此说,在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治疗之中,务必要善于应用上述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