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氟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血脂 , C-反应蛋白变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血脂 , C-反应蛋白变化分析

杨爱平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20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氟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C反应蛋白 ( CRP )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 ,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 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氟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TC、TG、LDL-C水平及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MCA收缩期峰值流速高于对照组 , ACA、PCA收缩期峰值流速均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观血清IL-6、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 ( P<0.05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氯吡格雷+氟伐他汀用于脑梗死治疗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脑梗死;氯吡格雷;氟伐他汀

脑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中风,占到了70%左右,其致残风险和致残风险都很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对病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氯吡格雷+氟伐他汀联合应用于本院的脑梗死病人,并对其疗效进行了分析[8]。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对50名脑梗死病人应用氟伐他汀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并与50例常规处理的脑梗死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 ,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0~85岁 , 平均年龄 ( 68.29±13.51 )岁;男26例 , 女24例;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1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0~86岁 , 平均年龄 ( 68.54±13.47 )岁;男27例 , 女23例;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 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 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 给予阿司匹林、依达拉奉 , 其中 , 阿司匹林口服 , 1次/d , 100mg/次;依达拉奉静脉滴注 , 将30mg依达拉奉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 , 持续给药30min , 2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氟伐他汀治疗 , 其中 , 氯吡格雷口服 , 1次/d , 75mg/次;氟伐他汀口服 , 1次/d , 40mg/次 , 于夜间睡前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及NIHSS、ADL评分。血脂指标包括TC、TG、LDL-C , 检测方法为氧化酶法。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血液粘度计对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进行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 , 检测血管为MCA、ACA、PCA , 对上述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进行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包括IL-6、CRP、PCT , 检测方法分别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层析法。NIHSS评分:采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 总分100分 , 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评分ADL:采用巴塞尔 ( Barthel )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 总分100分 , 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 ,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治疗前 , 两组血清IL-6、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治疗后 , 两组血清IL-6、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 且观察组的血清IL-6、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 ±s )

组别

例数

时间

IL-6 ( ng/L )

CRP ( mg/L )

PCT ( ng/ml )

对照组

50

治疗前

26.61±3.49

9.83±1.61

6.35±1.80

治疗后

22.50±2.87a

8.20±1.47a

4.46±1.31

观察组

50

治疗前

26.48±3.52

9.72±1.64

6.14±1.87

治疗后

19.64±2.39ab

6.69±1.29ab

3.09±1.02ab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 b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 , 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治疗后 , 两组NIHSS、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 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 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 ( ±s , 分 )

组别

例数

时间

NIHSS评分

ADL评分

对照组

50

治疗前

26.97±4.23

70.43±6.07

治疗后

22.14±3.05a

78.25±6.32a

观察组

50

治疗前

26.83±4.29

70.61±6.03

治疗后

19.02±2.86ab

84.79±6.50ab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 b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病,其发病机制是局部脑血流突然中断,或虽未中断但长时间低灌注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10-13]。脑梗死的病因按TOAST分型,其中最多见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这类脑卒中由于颈内动脉或者颅内的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主要表现为头晕、口角歪斜,走路不稳等异常症状,在恢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生命危险,而且在恢复过程中容易出现后遗症,从而造成严重的致残率,所以及时、有效地治疗脑梗死是提高脑梗死预后的关键因素。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它能与肝中的细胞色素结合[16-19],产生有效的代谢物,并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还可以抑制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的释放,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活性的效果。另外,由于脑梗死的发病与血脂升高有很大关系,因此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降脂剂来治疗脑梗死,比如氟伐他汀,这是一种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肝脏,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能促进肝内的胆固醇代谢,降低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具有很好的降血脂效果。

总之,在治疗脑梗死时,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 1 ]赵晶.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J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9 : 60-62 .

[ 2 ]陈应南.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J ]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 136-137 .

[ 3 ]李辉.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分析[ J ] .药品评价 , 2018 : 45-48.

[ 4 ]温倩茹,张永顺,邱宇.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J ] .北方药学 , 2019 , 16 ( 10 ) : 70-71 .

[ 5 ]邓芳芳.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J ]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20 , 13 ( 14 ) : 31-32 .

[ 6 ]陈思,代凌.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J ] .现代医药卫生 , 2018 , 34 ( 9 ) : 124-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