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83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病。由于糖耐量低、能量代谢慢等特点而导致肥胖患者在饮食方面容易发生各种慢性疾病。因此通过多种治疗方法来降低血糖并减少并发症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此外研究表明,药物对于控制胰岛素分泌以及调节血糖也具有一定作用。随着糖尿病发病机制不断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起高血脂症病人用药方案调整问题及预防措施,在用药过程中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血糖实际程度,综合考虑其药物种类、服药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因素,选择合理可行且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糖尿病;慢性疾病;药物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健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糖耐量低是老年人普遍存在而又难以控制肥胖症发病重要原因。因此,如何降低脂肪代谢对于人体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并且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通过延缓血糖来治疗疾病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1]。在目前的糖尿病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胰岛素类药物来控制糖尿病,但是,胰岛素类的药物各有不同,并且作用人群也有所不同,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以及胰岛素的增敏剂类药物,这些药物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来说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文章对糖尿病药物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二、胰岛素类药物与胰岛素类似药物
胰岛素类药物虽然是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是其作用的效果范围仍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胰岛素类药物更加适合用于治疗1型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是适当使用胰岛素类药物,通过医学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胰岛素类药物是相对糖尿病人群的降糖效果最佳的药物,并且胰岛素类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胰岛素类药物又可以分别很多种类,胰岛素是通过与人体内的胰岛素受体相融合,帮助人体促进对糖的吸收和利用,抑制人体的糖原分解,促进人体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葡萄糖转运,从而降低人体的脂肪运动,起到降糖的效果。胰岛素类的药物的适用病症如下图一所示。
图1 胰岛素类药物适用症
胰岛素类似药物能够控制低血糖的发生,相较于胰岛素药物更加有效,常见的胰岛素类似药物有诺和锐、诺和平等。胰岛素类药物应用在诊疗过程中最常见出现的问题就是低血糖,而胰岛素类似药物就能在使用的时候防止低血糖,因此在诊疗的过程中要注意胰岛素药物的控制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促进胰岛素分泌类的药物
(一)磺酰脲类药物(SU)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大多是以口服类药物为主,其中临床应用较多的就是磺酰脲类药物,在临床的治疗中,磺酰脲类药物的应用时间最长,此类药物也经过了多次的研究和优化,之前的磺酰脲类药物多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发展至今天,磺酰脲类药物已经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我们现在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此类药物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切断β细胞表面的ATP敏感通道,切断通道之后药物会在人体中释放出胰岛素,从而实现降糖。另外,磺酰脲类药物能够帮助人体合成肝糖原,减少由于糖尿病引发的肝病,减缓葡萄糖在人体内流动的速率,使得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上升,更好的发挥胰岛素在人体中的降糖作用。但是磺酰脲类药物在临床的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对人体心血管造成的伤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加优化此类药物,从而降低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使血糖更加稳定。
(二)非磺酰脲类药物
非磺酰脲类药物与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效果有所差异,这个差异具体表现在对β细胞的结合中,非磺酰脲药物与磺酰脲药物与细胞的结合点不相同。非磺酰脲类药物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较有效果。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达到人体降糖的效果,一般这类药物都是在餐后服用,能够控制使用的食物中的糖分,能够抑制由于饮食不规律引起的糖尿病,并且这类药物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同时还能够保护胰岛素细胞,降低低血糖发生的概率,药物服用之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因此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可以单独口服的一类药物,并且还能够配合其他药物服用[2]。另外,由于这类药物对胰岛素细胞有保护做与偶平,因此适用于一些胰岛素储存功能较好的糖尿病患者是最佳的。磺酰脲类药物与非磺酰脲内药物的对比如下表一所示。
类别 | 磺酰脲类药物 | 非磺酰脲类药物 |
优点 | 价格便宜,减缓肝脏葡萄杨相许液压中释放的速率,增强集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 避免了胰岛素不良反应的形成,抑制餐后血糖水平,避免了低血糖,患者依从性更高,肝肾毒性表现较少,更安全 |
缺点 | 容易引起低血糖,个别患者会出现肝功能损害白细胞降低、过敏反应 | 价格较高 |
表1 磺酰脲类药物与非磺酰脲内药物的对比
四、胰岛素增敏剂
(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这类药物的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糖的效果,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主要是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完成的,实现了长期控糖的目标,并且此类药物还能够有效减少胰岛素并发症的发病概率,降低病人的危险。通过国内外对此类药物的研究表示,此类药物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实现降糖的,一是通过多β细胞的保护,另外一个是减少人体对体内胰岛素的抵抗,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3]。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研究中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人体的骨折和水肿风险,因此此类药物在一些骨质疏松的糖尿病患者中就较为不适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关注这一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双胍类药物
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双胍类药物是应用时间较长的,这类药物的降糖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并且使用此类药物降低血糖不会优化低血糖,相较于磺酰脲类药物,此类药物能够保护人体的肝功能,对于人体心血管的保护更加的明显,例如可调节人体中的血小板的凝结,在临床治疗种,双胍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体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来抑制葡萄糖的异变,让人体摄入的葡萄糖能够缓慢被人体吸收,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4]。双胍类药物类药物还能够与磺脲类药物结合治疗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够保护人体的各项机能。近几年,随着我国对糖尿病的不断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发现,临床上应用双胍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案例对患者的效果甚佳,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人体对胰岛素药物出现的抵抗情况,我们要从这一点进行研究,消除人体对胰岛素药物的抵抗,突破治疗,找到更加优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三)α—糖苷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较为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的患者,这类患者在临床上的数量基数较大,因此此类药物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也较为广泛,α—糖苷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主要有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等药物,此类药物是口服类药物,在治疗中通常是患者随餐口服的,能够抑制血糖的升高,但是一些患者会出现胀气和胃肠道不适的情况,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先减少服用剂量,等到患者适应之后再增加剂量或者配合其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服用,从而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五、总结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种面型的疾病,治疗的过程需要综合进行考虑,因此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的应用中,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配比,减少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鹏翔,曾霖,孟璐,等.治疗2型糖尿病新靶点药物研究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0):7.
[2]涂珺,许文华.糖尿病临床分型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2,33(4):8.
[3]谢立凯,齐晨蕊,孙亚东.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5(21):2.
[4]颜晓燕,盛艳梅,莫正纪.几类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近期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2):3.
作者简介:田芬 1976.1 女 河南林州 汉 大学本科 首都医科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研究方向: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