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武小娟,刘玉玺

西安市第三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01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并对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两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心血管疾病;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属于临床常见一类疾病,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尤其是疾病在急性加重期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应重视对该疾病的治疗。由于患者在治疗以及发病中经常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治疗进度以及效果,因此除了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还需结合科学护理。心理护理属于临床常见的护理模式之一,被用于对各项疾病的护理,获得临床广泛认可。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将我院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45~84岁,平均54.26±10.36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4~84岁,平均54.96±9.98岁。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常规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参与比较。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认可。纳入标准:(1)选择的患者均已经过医院明确诊断;(2)患者已经与医院签订同意书,愿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合并意识模糊者;③资料不全者;④配合度不高者。

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内容是除了对患者实施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还需口头告知患者与疾病相关的治疗以及护理内容,改善部分人员存在的不良认知以及情绪。还需提醒患者注意饮食以及用药细节,保证护理的科学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1)收集资料:首先需对患者的心理资料进行收集,应对患者病情实施必要的评估,了解患者意识状况、理解、表达能力,还需要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信仰、婚姻状况、职业环境、生活习惯、嗜好等基本资料。需要通过收集患者主观资料,了解患者对疾病的主观理解和态度,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掌握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况及行为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利用等,明确患者自身情绪严重程度;还应关注患者的客观资料,主要是通过体检评估患者生理状况,患者的睡眠、饮食及性功能方面有无改变,与心理负担的关系。(2)病房环境: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等与周围环境有一定关系,首先需创建良好的病房环境,可将温度以及湿度设置到规定范围内,并对病房实施定期消毒,保持卫生。还需做好病床的消毒以及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护理人员需提醒患者应勤换衣物,避免出现感染。可在病房环境中摆放绿植,可净化室内空气,并根据患者实际选择合适的窗帘,最好是选择暖色系窗帘,为患者建立温馨环境便于疾病治疗。还需尽可能注意病房的安静,减少多位人员的频繁来访造成的嘈杂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进而对患者的疾病恢复以及缓解造成不必要的干扰。(3)交流:护理人员作为心理护理的关键人员,需要做到与患者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沟通。通过交流与患者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对彼此的信任。在沟通以及不断交流中,掌握患者存在不良情绪的缘由,进而加强劝导以及抚慰,减轻其心理以及精神压力。由于不同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会存在差异,针对不同患者提出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并监督患者的护理进程,通过交流,将护理中存在的异常及时纠正,保证护理干预措施执行的有效性。

3.观察指标。①心理健康评估用到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越高,负面情绪越严重。②护理满意度评估主要是以评分机制为基础,总分是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1~100分)、一般满意(50~80分)以及不满意(低于50分)。护理满意度是非常满意率以及一般满意率之和。③不良事件有失眠、猝死、恶性心律失常。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失眠、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占比率之和。④生活质量评估用健康调查简表,其中有4项指标,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物质功能。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4.统计学方法。用SPSS 20.0分析本研究产生的数据,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正态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结果若显示P<0.05,说明各项指标差异显著。

二、结果

1.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4.两组生活质量。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也会产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压迫性、紧缩性疼痛、恶心、呕吐等,影响患者的健康,同时也会对患者情绪造成影响。该疾病长期发展会出现情绪障碍,主要以焦虑为核心,不良情绪会促使患者的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多,并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其兴奋程度升高,促进血管收缩,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速病情进展,因此需对患者产生的情绪障碍实施科学处理。焦虑等情绪处理用到常规护理模式,可减轻患者存在的焦虑等不良心理,但是常规护理模式本身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护理效果以及满意度均有一定的局限。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模式之一,其主要是以患者本人情绪为主,对其实施的一种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互相交往中创建良好且有效的护患关系,增强护理成效。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中,与患者之间创建的关系应该是以相互尊重、合作以及信任为核心的,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以及行为等影响患者的行为以及情绪。而对于心理护理中的社会支持干预,护理人员会邀请其他患者、家属等参与护理进程,通过彼此之间的倾诉,缓解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而干预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对患者的有效护理,可以将患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寻找出来,明确其发生的原因,并制定对应的改善措施,替代不合理的信念,保证患者形成合理的信念,进而实现改善其负面情绪的目标,患者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也会得到一定的增强,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期间,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指导让患者以及家属对心血管疾病了解更多,从而增强患者的基本认知水平,使其愿意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疾病治疗,提高依从性,并保证不良事件的减少。

总之,心理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实践,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并将不良事件发生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梅.心血管病住院病人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护理的初步体会.2019.

[2]李秀兰,浅谈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