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分析

刘丽娟, ,杨洁, ,皮红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32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温针灸,观察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经颅脑CT检查无脑梗塞、脑出血及颅脑MRI检查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西医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周围型)患者36例,采用中医针灸理论辩证施治,分别进行针刺、温针灸治疗等综合疗法。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29例,占总数的80.6%,显效6例,占16.7%,好转1例,占2.8%,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温针灸是治疗面瘫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且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温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可促进其面部的血液循环[1],从而发挥舒筋活络的作用。

关键词:面瘫  针刺  温针灸  综合疗法  疗效分析

   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激发因素可能为受风吹或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的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场起病较急。面瘫,中医又称“口癖”“吊线车”“歪嘴风”“口眼歪斜”。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夹热,夹暑湿等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致。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本组36例患者均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炎,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6~82岁,平均年龄47.3岁。病程最短者10小时,最长者18天。

1.2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临床上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且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2、年龄三18岁的患者;3)首次接受治疗,单侧面神经患病,病程<7d的患者;4)神志清醒,能够配合治疗的患者;5、在入组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患者。

1.3实验室检查

   面瘫的肌电图常见:①失神经反应,主要为出现电压50-200μV,时限1毫秒的纤颤电位;②正锐波电位;③多相波电位;④单纯相电位;⑤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等。

1.4病情分析

36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25例,占69.4%;风热袭络者5例,占13.9%;风痰袭络2例,占5.6%;经虚络滞4例,占10.3%。

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侵;风邪袭人,又每夹寒、热、暑湿等邪,邪客络脉,经脉失养,发为面瘫。一般起病急,病位在表、在经络、在筋脉、在皮肤腠理;有风寒、风热、风痰阻络之别,早期多为实证,病久不复,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2.治疗原则

风邪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故以搜风化痰、活血通络、疏调筋 经,针灸并用,平补平泻为主要治则。初期以疏散风邪行血通络为法;后期标本兼顾,以益气养血行血活血为主。

2.1针灸基本处方

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主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合谷。随证配穴:风寒症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鼻唇沟变平坦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者,阳白透鱼腰;额纹上部未出现,阳白透头临泣;抬眉困难加攒竹;流泪取睛明、承泣、四白;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滞留取地仓透颊车;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筋经。

2.2分证论治

    (1)风寒袭络:因风寒袭络,肺气被遏,寒性凝固,寒则筋急,络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失于温煦濡养而致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可伴有恶风寒,发热,肢体拘急,肌肉关节酸痛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仓(患侧)、下关(患侧)、风池、合谷、外关。针法:下关穴进针后轻刺激,1寸为度,温针灸2壮,风池、合谷、外关用泻法,其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以疏风散寒,温经通络。(另可用远红外线进行患侧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钟,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为度。)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即可痊愈,少数病人需要3个疗程。

    (2)风热袭络: 以夏季发病为多见,多因风热袭表,络脉阻滞,经气不运,经脉失养,热则经纵致口眼歪斜,伴恶风、发热,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数,耳下有压痛等,舌微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仓(患侧)、翳风(患侧)、中渚、曲池、合谷、外关。针法:中渚、曲池、合谷、外关用泻法,其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以疏风散热,活血通络。每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3)风痰袭络:风痰互结,流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阳明络脉壅滞不利而致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流涎。常伴有颜面麻木作胀,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或滑,脉弦或滑。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阴陵泉、脾腧、风池。针法:下关穴温针灸2壮,其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以祛风化痰通络。

每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此类面瘫大多属久病不复,疗效缓慢。

(4)经虚络滞: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病邪入血入络,痰瘀痹阻络脉,失于濡养而致口眼歪斜,面部拘紧或有时抽动,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底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太冲、隔俞、血海、合谷。针法:下关、足三里温针灸2壮,太冲用泻法,膈腧、血海、合谷用补法,其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以益气养血,搜风通络。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此内面瘫多属久病不复,气血亏虚,愈后易有后遗症,总病程较长。

在治疗本病时要注意针刺的时机,传统看法认为,面瘫 的针刺应于患病 5~7日后开始 ,若针刺过早 ,会造成血管扩张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造成炎 性渗出,加重面神经水肿 ,不利于病情的恢复。[3]

3.讨论

面瘫患者是由于风寒之邪入侵面部经络,导致面肌瘫痪的病证。绝大多数为一侧性,极少数为双侧性,发病以20~40岁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面部两侧的发病率大致相同,无明显的季节性。 《灵枢·经筋》首次阐明了面瘫的病因病机,并载有治疗方法:“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能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喝候》提出正气虚则易感受风邪致病的基本病机:“偏口风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今口喎僻也……”。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者,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经络为风邪阻滞,气必不上达,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歪斜。”可见,周围性面瘫是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脉络空虚、风邪侵体等因素造成的[4]。早期通过温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病症,疏通经络,促进筋脉收放自如,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针刺合谷穴可泻热、行气血,针刺翳风穴可益气补阳、聪耳通窍疏导气机,针刺足三里穴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消肿解痉。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温针灸有祛除风寒、疏经通络、活血通经等功效[5]

4.参考文献

[1]张克飞,王旋旋,王兵.温针灸联合中药自拟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1):167-169.

[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3.

[3]熊晓莲,黄伟.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2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3):72.

[4]美大革(MYADAGBAUAMBOLDBAYAR).面瘫不同神经损伤节段之疗程及针刺疗效相关性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大,2019.

[5]孟令和.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