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康复医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探究强制性运动联合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80例(2022年1月至3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作业疗法)和观察组(作业疗法+强制性运动),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上肢FMA评分及上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上述评分、分级差异较小(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联合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颅脑损伤;上肢功能障碍;作业疗法;强制性运动
车祸碰撞、钝器击打、高处坠落等因素,使得外力作用于头部,对脑组织造成器质性损伤,引发头痛、意识障碍、颅内压升高、共济失调等症状,即颅脑损伤。此类患者死亡风险高,多数存活患者都会留下肢体功能障碍、情绪异常、认识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患者以肌张力异常升高、肌力下降、上肢关节活动受限、肌肉挛缩等为典型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作业疗法通过设计作业活动,可减轻患者精神、躯体功能障碍,针对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起到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变异常运动模式等作用;强制性运动关注患侧肢体运动质量,通过限制健侧肢体活动,可切实提高患肢运动功能;本文将对二者的联合应用做出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颅脑损伤患者80例(2022年1月至3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选患者有明确颅脑外伤史,出现上肢功能障碍,生命体征稳定,对康复治疗耐受;已排除先天性上肢畸形者、颅脑损伤前已经出现上肢功能障碍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不配合康复治疗者、抵触本研究者。两组年龄分别为(49.22±3.68)岁、(49.65±3.71)岁,男女比例分别为23:17、24:16,组间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持续干预8周,4~5次/周,每次45min,康复初期,予以患者上肢按摩,促进上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同时开展上肢被动活动,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患者康复治疗耐受度提高、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手部抓握、上肢外展、屈伸、上抬等动作,配合器械训练,如训练球、滚筒等;患者上肢功能改善后,开展精细动作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纠正患者异常输出,通过作业活动,强化患者上肢功能。
观察组:作业疗法同对照组,联合强制性运动,疗程为8周,4~5d每周,强化训练时间45。①使用大三角巾、外固定夹板,限制健侧手部、上肢活动,每日健肢限制时间约12~16h(除睡眠时间);②强化患侧上肢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抓握、上举、关节旋转、单手打结与解结、适度负重等训练;③强化日常生活训练,康复医师与家属配合,共同监督患者,提醒其使用患侧上肢完成进食、洗漱、穿脱衣物等生活行为,幅度由小到大、强度由弱到强,保证患者能够耐受。
1.3观察指标
①评估患者自理能力,所用工具为BI评分(Barthel指数),分值0~100分,得分与自理能力成正比;②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所用工具为FMA评分(Fugl-Meyer评测法),分值0~66分,涉及上肢屈肌协同运动、反射活动、腕稳定性、手指灵活性等条目,得分与上肢运动功能成正比;③开展手法肌力检查,评估患者上肢肌力,分为0~5级,代表全瘫、肌肉有微收缩、肌力差、肌力尚可及肌力正常。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s,n=40)
组别 | BI评分(分) | 上肢FMA评分(分) | 上肢肌力分级(级)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42.69±5.73 | 70.43±6.02 | 29.33±4.64 | 50.28±4.94 | 2.75±0.33 | 4.53±0.19 |
对照组 | 43.12±5.86 | 59.22±5.41 | 29.87±4.69 | 41.06±4.85 | 2.79±0.38 | 4.08±0.24 |
t | 0.3318 | 8.7596 | 0.5171 | 8.4231 | 0.5026 | 9.2976 |
P | 0.07409 | 0.0000 | 0.6065 | 0.0000 | 0.6166 | 0.0000 |
3.讨论
人体大脑结构复杂,分布着大量神经,一旦发生颅脑损伤,不仅会出现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震荡等典型症状,当脑神经、脑实质受损后,还会留下诸多后遗症。有研究显示[2],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与下肢功能相比,上肢功能恢复难度更大,这与上肢动作精细度高、患者重视程度较低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康复医师应重视这一问题,灵活运用多种康复疗法,攻克颅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这一难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上肢FMA评分及上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上述评分、分级差异较小(P>0.05)。作业疗法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程度以及康复需求出发,设计相应的作业活动,本研究中,从肌力恢复、关节活动度提高作为康复重点,指导患者进行作业活动,可有效提高其上肢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参与度将直接影响作业疗法的应用效果,该疗法单独应用效果不佳。强制性运动以强制性使用患侧肢体、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了大脑的可塑性、功能重组等特点,可有效避免习惯性失用这一问题,通过频繁使用患侧肢体,能够促进患侧肢体代偿,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以此提高颅脑损伤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
[3]。
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上肢肌力恢复,提高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切实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娜. 分析作业疗法在颅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 心理月刊,2018(07):126.
[2]林榃. 强制性运动与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 中国校医,2019,33(05):370-371.
[3]姜恒蔚,由健. 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提高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02):57-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