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对其的运动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对其的运动能力的影响

黄雅芹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对其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样100例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筛选年限为2019年12月-2022年3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均为50例。参考组、联合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心理疏导+康复护理。通过参照组、联合组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分析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相较于参考组,联合组干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分级均明显更优(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运动能力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脑血管病变,具备较高风险性,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1]。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并发症状根据缺血血管所在部位表现各不相同,其中偏瘫最为常见,该合并症是由于患者基底节区、内囊部位病变所致。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诱因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多认为与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2]。为了提升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质量,本研究将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旨在探讨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样100例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筛选年限为2019年12月-2022年3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均为50例。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偏瘫相关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排除病情过于危重无法配合研究者。参考组中男:女=29:21,平均年龄(62.85±4.20)岁;联合组中男:女=27:23,平均年龄(63.04±4.38)岁。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式,包括溶栓、抗凝、脱水等,参考组配合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入院宣教等常规护理措施。

联合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实施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包括:(1)心理疏导,患者入院后,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通过脑卒中偏瘫的常见病因、治疗情况、现阶段预后为患者建立面对疾病的决心。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其对于疾病和治疗存在的错误认知并给予纠正,通过诱导、鼓励、安慰等多种方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应激。根据患者个人特点通过正念冥想、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形成护士-患者-照顾者三位一体的护理模式,取得患者信任及护理配合。(2)康复护理,从认知、言语、运动3方面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首先,在认知方面,通过小游戏、图形记忆等方式刺激患者辨认和记忆功能,改善认知能力。第二,通过一对一沟通、刺激疗法等方式促进患者言语能力的改善。最后,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取舒适体位和良肢位,结合床上被动运动、早期下床运动等训练方式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张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上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评估参考组、联合组上下肢运动功能,通过组间分级比较评估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均属标准差表示运动功能分级等计量平均数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卡方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果

相较于参考组,联合组干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分级均明显更优(P<0.05)。见表1。

表1 参考组、联合组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分,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考组

50

1.98±0.31

3.14±0.70

2.04±0.39

3.25±0.66

联合组

50

2.01±0.28

4.63±0.65

2.01±0.34

4.60±0.54

t

0.5078

11.0295

0.4100

11.1942

P

0.6127

0.0000

0.6827

0.0000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现阶段,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问题[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出现偏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出现该障碍的患者不仅肢体活动受限,心理状态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影响其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和主动性,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既往大量文献研究表明,早期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疏导和康复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预后效果的提升。

心理疏导是一种应用时间较长的干预模式,该模式重视患者内心需求,以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引导帮助患者排解负性情绪,减轻其面对治疗的心理应激,应用效果显著

[4]。康复护理不仅能够对肌肉张力异常升高进行抑制,还能够有效诱导患肢侧进行被动、主动训练,从而促进患者早期肢体功能恢复。为了提高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质量,本研究将这两种护理模式相结合,结果显示:相较于参考组,联合组干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分级均明显更优(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1)心理疏导重视纠正患者对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的错误认知,患者通过既往成功病例了解到自身护理依从性对其机体康复的正向影响,从而康复训练依从性、心理状态均能得到改善,促进运动功能的提升。(2)康复护理从认知、言语、肢体3方面给予患者早期干预,提高患者上下肢锻炼效果,改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因时康复护理与心理疏导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致抑郁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5):853-855,859.

[2]宋涛. 心理疏导联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的负性情绪和神经功能的影响体会[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1):202.

[3]杨丽,孙昊. 探讨心理疏导联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的负性情绪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0(23):84-85.

[4]钟丽玲. 心理疏导联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的负性情绪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9):3188-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