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北京102200;2.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北京102200
摘要:阴阳五行运动失常是机体疾病的主要因素。药各俱性味之偏、阴阳五行之属,以阴阳五行为本的药的性味配伍立方,纠正机体阴阳五行运动失常,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亦在对病证的治疗中充分反映其整体观。
关键词:阴阳五行;性味;配 伍
中医的整体观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源于《周易》的哲学原理和思维方式,其中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运动模式成为中医学整体观 的核心 。整体观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阴阳五行运动关系、运动状态的失常,故对疾病的治疗也要相应运用阴阳五行之理 、之法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状态,经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以此确立治法,遣药组方,是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则。“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药各俱性味之偏 、阴阳五行之属,以性味为体,而有不同的升降浮沉 、散收攻 补等效。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 以苦 甘,……” “风 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 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就运用药物的 性味配伍治疗疾病阴阳五行之偏盛偏衰 、太过不及 。由此配伍之方在对疾病的治疗中体现其整体观 。
1 阴阳理论之性昧配伍
1.1阴阳交感互根互用
互根互用,是机体中属阴和属阳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并在气化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资生 、促进和助长对方,方中以药物之不同阴阳属性相伍,以促进机体的这一气 化运动过程 。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 、阴阳两虚,特为阳气阴津素亏之人,更患伤寒而设 。治以温中补虚,阴阳双补,和里缓急 。建中者,建中气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 。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 。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 。求中气之立者,必 以建中也 。”肾气丸中桂附之辛甘温热与干地黄 、山茱萸 、山药之酸甘相配,一通阳生少火,一补肝 、脾 、肾之精血,阴中求阳,相助相生,互根为用 。
1.2 阴阳对立动态平衡
对立即相反,机体中属阴与属阳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能在气化运动中保持 动态平 衡 。在方中药间体 现于性味分属为升降 、寒热 、散收 、开合等 相互制约 、相反相成的配伍,针对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表里 同病等的病证,使机体气机调畅,阴阳气化平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胃中有热,脾中有寒,寒热错杂,中焦格拒之吐利所设。方中干姜辛温散寒,直中脾中,以降低 阴(寒 )的凝聚性、静性,而使脾阳得升,津液施布;黄芩 、黄连苦寒泄热,降低胃中阳热的温动性,使胃气得和而 降,如是脾阳得升,胃气和降,运转枢机,交通阴阳,升降有序,寒温并调,气机得顺,吐利自止,伍以人参,诚然是顾虑吐利 伤正而施的扶正之法 。本方药虽四味,寓有清上热,温下寒,通格拒之多功,体现温清并用,补泄兼施之法度 。
2 五行制化之性昧配伍
2.1 性味配伍协调五脏生克制化以五味人脏而使五行之用 。“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人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 。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人肺,成人肾。”(《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篇》)在《黄帝内经 ·至真要大论 篇》中和《类经 》第 二 十七 卷 ·运 气类 篇中有此治法的论述 :“风 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凡寅申岁厥阴风木在泉而或气 有不及,则金之清气反胜之,故治当以酸温,酸求木之同气,温以制清也。佐以苦甘,苦以温金,甘以缓肝之急也 。以辛平之,木之正味,其补以辛;金之正味,其泻以辛也 。”“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厥阴风木之复,治以酸寒,木之正味,其泻以酸,木火相生,宜清以寒也 。佐以甘辛,木盛土衰,以甘补土,辛从金化,以辛制木也 。泻者,泻肝之实 。缓者,缓肝之急也 。”土虚木易克,故另伍木瓜之酸以泻木,合木香之 辛以平肝,使 土中泻木,木不克土而土能制水 。此所以“泻水正所以实土也 ”。以五行理论指导的性味配伍,纠正机体脏腑间相生相克功能的紊乱,恢复其生克承制的整体生理平衡,成为方剂遣药配伍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
2.2 性味配伍 协调 药物制化 (佐制 )
“凡 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
用法以治之 。则药性之偏者醇矣 。”“古方制药无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汤 中用白芍,亦有相制之理,故不必每药制之也 。”(徐灵胎 《医学源流论 ·制药论》)。药有寒 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之五 味,其中寒热 、 温凉各相制,五味以五行之属,生克承制 。在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中和《类经》第二十七卷 ·运 气类篇 中有此遣药组方的论述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 以苦甘,……”“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 。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 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 。… …”“热淫 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 苦,……”“热 为火气,水 能胜 之,故宜 治 以咸 寒 。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 。……” 四逆散,治 阳郁厥逆,热深而厥证 。《绛雪 园古方选 注》中论 日 :厥应 下之,故虽少 阴逆,而属 阳邪陷人者亦可 下,但不用寒下 尔。热邪伤阴,以芍药 、甘草和其阴;热结阴邪,以枳实泄其阴;阳邪伤阴,服不接阳,以柴胡和其枢纽之阳。此四味而为下法者,从苦胜辛 、辛胜酸 、酸胜甘,乃可以胜肾邪,故称得下 。调胃承气汤,主治阳明病胃肠燥 热证,《温病条辨》中论之为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法”,方中芒 硝咸 、寒,泻下清热软 坚,佐以甘草,制芒硝,甘胜咸;大黄之苦寒沉降,泻下肠胃积滞,芒硝之咸亦胜大黄之苦,合甘草缓大黄 、芒硝,留中泻热,缓下 阳明 胃肠燥热 。此按五行 理论 而施以性味之佐制,而使方之整体性 味不 致过偏,维护方对证的整体调整作用,而不致过寒过热,或过辛过苦,“亢则害,承乃制 ”,达“合群之妙用”。
上述所举均为较典型的方剂配伍,临床病机证候复杂多变,处方用药亦灵活 多样,但总体都在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中,中医的治疗强调整体 、动态的把握机体阴阳五行运动平衡机制,并主要通过遣药组方的配伍中充分体现 。天地万物于阴阳五行之中。药禀天地之气,而各具之性味;人亦禀天地之气,经五运六气 之变,有阴阳五行之偏化,而化生百病 。古人用药立方之法,依其性味,据其病机,以药桐伍,以有限之药配伍无穷之方,纠正机体阴阳五行脏腑气血间的失衡 、太过不及,维护机体于天地气化变易中的自身阴阳五行的平衡 。故以阴阳五行为本的药的性味配伍是立方治疗的重要手段,亦在对病证的治疗中充分反映其整体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