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黄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对实现碳中和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9
/ 4

探讨黄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对实现碳中和的对策

余悦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 安徽黄山245899

摘要:全球变暖是当下人类面临的巨大环境挑战之一,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黄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8.29%,生态系统种类多样化,有利于该地区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森林;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碳中和

Discussion of carbon neutraliza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Yellow Mountain Scenic area

YU Yue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garden bureau of Yellow Mountain scenic area , Huangshan, Anhui Province,245899 China

Abstracts: Global warming is 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confronted by human, which will restri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s one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eed to solve urgently. As the main body of land ecosystem, forest could absorb and fix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which act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arth. The forest coverage of the Yellow Mountain scenic area reaches 98.29%, and the persity of the ecosystem is conducive. All of these contribute to the absorption and fix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rea and thus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Key Words: Forest; Carbon dioxide; Global warming; Carbon neutral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导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不断消耗的同时,它们的储量日渐减少[1]。有文章报道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将在2050年前后消耗殆尽,届时将无任何可利用的基础化石能源[2]。此外,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入大气环境中会增强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众所周知,温室气体具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阻止地表温度向外扩散的作用。温室气体的存在使得地表温度提升并最终导致全球变暖[3]。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逐年上升,并且因能源利用率的低下,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我们的环境中,全球气温逐年上升并呈现加速的趋势[4]。全球变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限制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据报道,全球变暖能够改变全球的降水量分配、加快两极地区冰川和高山积雪融化、提升极端气候出现频率,这些负面气候现象打破了生态平衡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5]。为此,我们需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大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处理,降低其在大气中含量,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针对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一个新兴概念,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量相互抵消,通俗来说就是“零排放”。当下,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借助植被吸收,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森林固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于广袤森林植被的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二氧化碳的固定,有利于减缓当前全球变暖的现状,助力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6]

森林对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维持,地区气候的稳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繁多,种群结构多样化,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能量的转化,同时能够涵养水源,吸收污染物,净化大气,保持水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在能量转换方面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光的照射下,森林植物上的光合色素和其他一些细菌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对于双碳政策的提出,一方面是我国对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通道的促进,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决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世界的承诺。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是旅游消费的吸引中心,在“碳中和”目标的背景或导向下,通过积极响应政策将碳中和目标纳入景区长期发展战略,达到强化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推动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增加游客选取低碳或碳中和产品的选择机会。旅游景区积极实现碳中和,对推进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碳中和的实施,对景区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有利于景区的良性发展。

1.黄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对实现碳中和的意义、对策及途径

地处皖南山区的黄山风景区,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于2004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18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景区内植被茂密,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为98.29%,景区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水库等构成)、其它生态系统等10种类型。一般而言,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与树木类别、树龄、当地的气候条件、管理规范等因素有关。就森林自身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而言,有研究报道树木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树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树的长势好,光合作用远高于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而在达到成熟期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逐渐下降[7]。黄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植被保存较完整,聚集程度高,斑块群连通性好,大部分树木处于年轻的阶段,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处于比较好的吸收状态,能够有效的将该区域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吸收并加以固定,凸显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升黄山风景区森林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条策略:

1.1进一步加强景区周边的人工林种植,扩大景区周边的森林面积

景区内植被茂密,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极高,对二氧化碳的固定具有显著的基础优势。人工林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中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因此,在不影响景区内现有植被的情况下,在景区外构建人工林,使得人工林和天然森林混合体系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进一步强化黄山风景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同时,人工混交林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对景区内植被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更好地建立黄山风景区外的生态屏障,对防火、防病虫害等均有一定的益处,能够更好地维护黄山风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9]

1.2提高森林蓄积量

目前,景区内大部分植被以中龄林为主,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待进一步改善。然而对于切实提升景区内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需要对低效林加以改造。众所周知,森林也是碳排放源的一种,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森林中的植物利用大气中的碳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气,这些碳水化合物储存在树木的生物质中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例如叶子和根被植物用来生长。在分解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碳和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碳被回收到环境中。相对来说,幼树能保持碳平衡,而老化不健康的树木容易碳失衡[10]。采取疏林移栽、间伐结合,增加肥料的播撒,截弯取直,修建枝叶等手段,对景区内老化退化的一些林木进行提升改造,促进森林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从而强化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同时对景区外构建混交造林的方式可以优化造林模式,实现从树种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构建科学合理的林相结构[11]

1.3增强森林系统功能

森林在某一时期内能够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即为森林碳汇,而森林本身不存在什么成果支出,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森林固碳价值,成为推动中国“碳中和”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12]。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林分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系统的功能。一般来说,天然林要优于人工林,成熟林要优于中幼林,树龄越大、树种越丰富,其生态功能越强。

黄山风景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多是天然形成,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有着得天独厚的物种优势。保护森林,切实加强景区林木监管,使得景区植被免受松材线虫的威胁,保障森林的健康;消除火灾隐患,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加强对景区林木的巡查,杜绝任何禁伐,实行全面管护,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提升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1.4提升森林生态保障能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结合黄山风景区现状,统筹规划,切实加快制度改革工作的进行,明确各级单位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为保护好景区的绿水青山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5提高公众意识

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高公民的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全社会都能意识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文明的工作中去,才能不断将地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黄山风景区是旅游景区,实现碳中和和公众的参与密不可分,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护林、防火、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在植树节、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节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群众保护黄山、爱护黄山的意识,充分发挥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培养群众养成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

1.6推动零碳景区建设

景区应尽快实现“零碳”景区的建设,加强景区内森林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践行双碳政策。

2. 创新机制体制,通过现代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来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从“两山” 理论来看,旅游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消费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轨迹和人类活动行为以及产生的垃圾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和污染[12]。若想持续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离不开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科学有序的规划指导,只有秉持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才能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创新体制建设,逐渐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山岳型景区的生态建设之路和体制机制,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助力黄山生态旅游发展,才能达到碳中和和近零碳发展的目标[13]

2.1建立起以防控松材线虫病为主的监测网络。

在各个大门设立检疫站进行全天候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景区林木监管,严管严控松木进山,使得景区植被免受松材线虫等病虫害的的威胁,保障森林的健康。

2.2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

建立“树长制”,强化“一树一策”保护,对重点古树名木安排专人进行养护,并及时记录相关的数据信息,运行物联网保护管理系统,避免因自然因素如冻雨、台风等造成的伤害,确保古树名木尤其是国宝迎客松的安全。

继续建立防火设施和防火设备,加强水泵接力扑火实战演练,建设生态防火隔离带,探索林火自动监测报警装置,强化火源巡查管控,加强对景区林木的巡查,消除火灾隐患,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实行全面管护,更好地保存和提升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2.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黄山峰壑纵横,植被茂密,是野生动物理想的繁衍栖息佳所,野生动植等物资源十分丰富。黄山野生动物以东洋界种(即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占主导地位,黄山野生脊椎动物分布有兽类73种、鸟类246种、两栖类28种、爬行类31种、鱼类32种;无脊椎动物昆虫1170种、蜘蛛138种。调查有黄山有高等植物2385种,隶属244科,954属,其中:苔藓植物520种,隶属73科,184属;蕨类植物133种,隶属33科,60属;裸子植物18种,隶属6科,14属;被子植物1714种,隶属132科,696属。

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昆虫、鸟类、植物、真菌等生物本底值的调查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黄山风景区的生物多样性是黄山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4, 15]

2.4改变垃圾处理的措施

关停所有垃圾焚烧点,实施垃圾焚烧点拆除及生态恢复项目,实现垃圾全面下山目标。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站房改造等项目,北海污水处理站、西海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实现西海片区高山餐厨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置。景区主编的《山岳景区清洁服务规范》获全国环境卫生行业铜奖。加大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治理裸露地1万多平方米。

3.展望

黄山风景区零碳景区建设,积极响应世界和中国以“双碳”引领绿色发展的潮流与热点,对于擦亮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品牌,进一步凸显黄山旅游绿色价值,用文化创意和创新给黄山的生态禀赋和绿色资源赋能,让大美黄山从享誉世界的山岳观光名片进一步成为代表中国生态旅游的新名片。与此同时,推动黄山风景区零碳建设,有利于充分挖掘潜在碳资源同时,碳素开发双碳产品,为黄山风景区优势景观生态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示范。

黄山风景区不仅是黄山市的国际知名景区、旅游名片,也是黄山市“两山” 转化路径的关键自然资源资产之一,在产业降碳、碳汇建设方面均具有潜力。黄山风景区创建零碳排放景区是一项对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实现碳达峰 目标、持续探索特色“两山”转化路径等方面均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的重要工作。

景区内植被茂密,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极高,且生态系统种类多样,林木长势良好,对于该地区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人工林的混合种植,景区内森林二氧化碳蓄积量的提升以及强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巡查,加大对森林健康的保障,对于二氧化碳吸收的改善有显著的提升,助力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1] Kudo A, Meseki Y.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st materials for water splitting[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2009, 38(1): 253-278.

[2] Yuan Y P, Ruan L W, Bader J, et al. Hetero-nanostructured suspended photocatalysts for solar-to-fuel conversion[J].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7(12): 3934-3951.

[3] 岳建芝. 温室效应及其影响[J].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2000(03): 10-12.

[4] 徐世晓, 赵新全, 孙平, 赵同标, 赵伟.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43-47+52.

[5] 王英俊, 李荣波, 李柄更, 罗海波. 气候变化的危害与应对[J]. 科技资讯. 2021, 19(13): 92-95+115.

[6] 周益锋, 熊振远. 国家储备林对碳中和的作用[J]. 现代园艺. 2021, 16: 151-152.

[7] 云中客. 加州的树木对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变化[J]. 物理, 2009, 38(01): 63.

[8] 陈封. 让森林吸收二氧化碳[J]. 世界知识. 1992, 14: 31.

[9] 谢云胜.浅谈黄山森林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J]. 安徽林业科技. 2016, 42(4): 35-37.

[10] Rida Waheed. 森林活动对于减缓碳排放的影响的研究: 对中国的案例分析[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8.

[11] 叶军. 低效林改造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1, 32: 1-5.

[12]杜之利, 苏彤, 葛佳敏, 等. 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碳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J]. 经济研究, 2021, 56(12): 187-202.

[13] 雷燕燕.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21.

[14]武文昊. "碳中和"背景下辽宁森林资源探析[J]. 辽宁林业科技, 2022(03): 65-67.

[15]马洁晶. 碳中和背景下德夯旅游景区低碳发展和建设研究[J]. 现代营销: 信息版, 2019(04): 153-154.

余悦,(1991-),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