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价值

黄浩  ,罗晓娇  ,游鲸玉

四川省自贡市妇幼保健院 643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娩镇痛中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与硬膜外阻滞(EP)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本院2021.06—2022.06期间临床收诊需无痛分娩产妇,共计300例设为研究对象。以信封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150例。为观察分娩镇痛效果差异,常规组应用EP、实验组应用DPE,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疼痛评分(VAS)、病人自控镇痛(PCA)相关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不同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PCA相关情况更优,P<0.05。结论:无痛分娩产妇镇痛处理中DPE干预效果要明显更佳,不仅镇痛稳定且安全性高,建议应用。

关键词分娩镇痛;硬膜外阻滞;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效果

分娩主要是指胎儿脱离女性体内的子宫部位,并成为独立个体的主要阶段以及过程。此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因产妇在此间激素水平相对不稳定同时会发生身体循环功能的变化,剧痛明显。随着无痛分娩理念在临床推广执行,很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医生会选择性的为病人实施麻醉阻滞处理,帮助患者减轻痛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从而提升病人的分娩力量使生产更顺利。目前分娩镇痛法包括硬膜外阻滞、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两种,但相比之下后者的麻醉办法穿破硬脊膜但不经过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药,而是将高容量、低浓度的麻醉药通过硬膜外置管注入从而达到高效自控镇痛[1]。基于此,本研究针对DPE、EP分娩镇痛影响效果进行分析,详见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中挑选共计300名无痛分娩产妇纳入本实验,统计以2021年6月起直至2022年6月终。信封分组法下平均分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150名予以不同镇痛方案。

常规组:对象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28.90±3.20)岁;孕期38-41W、平均孕周(39.68±0.80)W。实验组:对象年龄25-41岁、平均年龄(29.10±3.90)岁;孕期38-41W、平均孕周(39.75±0.70)W。基本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为患者建立上肢静脉通路,使用18G留置针穿刺静脉,由此输注复方乳酸钠(10ml/h),穿刺选择L2-3/L3-4,盐水阻力消失法识别硬膜外间隙。分娩镇痛处理应在产妇宫口开至2厘米之后开始,在硬膜外针内使用25G腰麻针行硬膜穿刺,然后拔出针芯可见患者脑脊液是否自由流出,由此确认硬脊膜是否已经穿透。抽吸试验(-)后于硬膜外导管注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后观察药物反应五分钟,确定患者非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经导管注射10ml混合的芬太尼(2μg/ml)、罗哌卡因(1mg/ml)。常规组使用罗哌卡因2.5mg、芬太尼12.5μg,时间延长镇痛作用会逐渐减退,给予1:20万肾上腺素和1.5%利多卡因实验剂量和负荷量。实验组25号腰麻针穿刺硬脑膜,拔出针芯后确定脑脊液自由流出,蛛网膜下腔不注药,剩余操作和常规组一致。

负荷量给药结束后病人连接PCEA,联合芬太尼、罗哌卡因形成同样规格混合药液,输注10ml单次脉冲式输入,每分钟药物注入6ml。自控剂量6ml,间隔十五分钟,限制每小时30ml。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疼痛评分(VAS)、病人自控镇痛(PCA)相关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

应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均数差数据值统计用x±s 表示,行T检验,方差值结果显示(n/%),并按照X2值显示统计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不同时间VAS评分

    表1中,镇痛前两组VAS评分对比P>0.05;镇痛后VAS评分更低,P<0.05。

表1:不同时间VAS评分对比表[x±s,分]

组别

例数

镇痛前

镇痛1分钟

镇痛5分钟

常规组

150

8.80±0.90

8.16±1.05

5.91±1.20

实验组

150

8.91±1.00

7.11±1.60

2.33±1.00

T

1.0014

6.7196

28.0694

P

0.3175

0.0000

0.0000

2.2 PCA相关情况

    表2中,实验组PCA相关情况更优,P<0.05。

表2:PCA相关情况对比表[x±s]

组别

例数

首次PCA时间(min)

PCA次数(次)

常规组

150

7.99±2.06

10.00±3.00

实验组

150

75.61±12.44

4.00±2.00

T

65.6789

20.3810

P

0.0000

0.0000

2.3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组:瘙痒4例、产前发热6例、胎心减缓2例,总发生率8.00%。实验组:瘙痒0例、产前发热2例、胎心减缓0例,总发生率1.33%。可见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比X2=7.4925,P<0.05。

3.讨论

分娩作为正常生理现象,此过程中难免因躯体疼痛产生应激反应,致使女性的交感神经处于活跃的状态,促使机体分泌出茶酚胺类物质,从而发生宫缩抑制的情况,严重影响产妇的正常分娩,甚至部分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产妇体内的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的情况,造成分娩结局不佳,故而临床提倡对产妇开展无痛分娩处理。随着近些年人们对于医疗要求越来越高,药物性分娩镇痛床措施的选择相对也更加严谨,分娩镇痛方式的选择对产妇分娩影响明显不同。EP作为分娩镇痛常用方法,所用局麻药剂量较少,镇痛分娩过程中产妇全程可保持清醒状态,参与分娩全程。但随着研究深入,发现EP镇痛起效慢,对于阻滞药物剂量有严格要求。而DEP阻滞镇痛属于改良后的分娩镇痛办法,在完成硬膜外穿刺后用麻醉针刺破硬脊膜,蛛网膜下腔不直接接触药物,通过留置导管用药非直接鞘内注射药物,因此不会对人体免疫造成损伤

[2]。经过本研究知晓:实验组不同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实验组PCA相关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即镇痛效果可持续稳定的渗透,并非一次性大量注射药物,不会造成应激反应,对产妇、婴儿而言用药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DPE应用于产妇分娩镇痛中效果更好,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廷钊,刘延莉等.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1,25(01):60-64.

[2]卢园园,蔡嘉靖等.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杂志,2020,(05):363-364-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