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坪山) 518118
摘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血源性传染病有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和梅毒四种。全球HBsAg携带者约为3.5亿,我国约为1亿。我国艾滋病是亚洲地区AIDS负担最重的国家,现存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约有85万人。全球丙肝患病率约占3%,我国丙肝患者数量较前两种传染病相对较少[1]。随着经济发展,人员流动性增加以及性观念的开放,梅毒患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感染性医疗器械;回收处理流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主要有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等,根据暴露源病毒载量不同其传染性也高低不同。
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有经损伤的皮肤、经粘膜和经不完整的皮肤,其中经损伤的皮肤暴露风险最高。在医疗机构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主要为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和保洁员,其中护士发生暴露的比率最高。护士发生暴露风险较高与护士基数大及其工作内容息息相关。暴露发生的场所以普通病房较常见,其次为手术室、急诊、消毒供应中心等,口腔专科医院因其“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通常以门诊较为常见,其次为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
血源性暴露发生的时机主要与接触污染源和使用锐器操作及频率有关。临床上较为频繁发生的时机有输液完毕拔针、回套针帽、手术缝合、器械传递、医疗废物处置、供应室回收清点器械等等。由于器械原因导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一是器械使用阶段,另一个是器械处理阶段。做好这两个阶段的防护措施将会大大降低暴露发生的几率。
二、常规处置流程存在问题
复用器械使用后护士常规操作需要将器械在治疗室专用水池进行预处理,用流动水冲净血液和污物后再放入污染器械回收箱内。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处理被血源性传染病污染的复用器械就会污染治疗室水池、水龙头、台面等物表,同时也增加了护士冲洗过程中污染物飞溅的风险。
消毒供应中心复用器械常规回收处理流程是整箱回收后集中清点分类,污染物较多的器械要先进行手工预处理,再进行机械清洗,必要时进行超声清洗。按照常规流程处理感染性器械,会造成器械分类台、清洗水槽、清洗工具、超声波清洗槽的污染。工作结束后要对所有接触感染性污染物的物表进行终末消毒,更换超声波清洗液、多酶清洗液。这样既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工作量。
被HIV、HBV、HCV、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及物表需要使用2000-5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2]。含氯消毒剂对呼吸道、粘膜、皮肤都有较大的刺激性,浓度越高刺激性越大,长期接触会导致慢性中度。这无疑也增加了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职业风险。
三、针对存在问题实施的改进措施
临床科室器械使用结束后,护士直接将所有感染性器械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鹅颈式扎口,标明感染源,再将黄色塑料袋放入污染器械回收箱密闭存放。如果器械上有大量血污,喷洒保湿剂。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将装有黄色塑料袋的回收箱放在最后处理。所有器械分类清点结束后,工作人员戴双层手套、面屏或护目镜,在分类台上铺一次性防水布,再将黄色塑料袋内的器械放在防水布上进行清点和分类,结束后直接将器械装载在清洗架上推入清洗机清洗[3]。操作过程中避免对周边环境和物表造成污染,结束后将防水布向内卷起丢入黄色垃圾桶,更换手套。部分需要手工清洗的器械单独放置,最后处理,处理原则:先消毒后清洗。工作人员带双层手套、面屏或护目镜,先用75%酒精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然后按照常规清洗流程清洗。
由于在上述2个环节进行改进后,很大程度减少了传染性病原体对治疗室或诊室水池、水龙头及台面,以及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分类台和清洗池的污染。环境及物表按照普通情况处理即可,无需使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消毒。因此,避免了配制不同浓度消毒剂的麻烦,也降低了消毒剂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伤害[4]。
四、新流程制定并组织全员培训考核
五、不足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段智超.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再生医疗器械集中管理分析[J]. 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03):26-27.
[2]黄超. 加强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全程监管 预防医院感染[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149-150.
[3]王波. 医疗器械再生处理中清洗消毒环节的质量控制[J]. 中国医疗前沿,2011,6(12):73+70.
[4]徐长英,朱俊芳,鞠芳. 除锈液浓度和水温对污染器械清洗效果的观察[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03):254-255.
[5]赵权,刘溦. 安徽省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置利用现状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0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