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第二医院 163461
【摘要】目的 观察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及MR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共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MR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桥脑前后径、桥脑上下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在对橄榄桥脑小脑萎缩诊断时,可以基于临床表现及MR结果对疾病加以界定。
【关键词】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临床表现;MR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r diagnostic value of olivopontine cerebellar atrophy.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olivopontine cerebellar atroph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9 to Octo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0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MR diagnosis was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diagnos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nterior posterior diameter and superior inferior diameter of p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olivopontine cerebellar atrophy can be defined based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r results.
【 key words 】 olivopontine cerebellar atroph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MR diagnosis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属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此病发生后,患者可出见有小脑共济失调,且有部分患者存在有植物神经症状等,疾病发生后临床需要及时对患者加以治疗,减缓患者的病情发展,因而在疾病发生后进行有效的诊断至关重要。其中,此类患者有各类神经症状,而此类症状则具有普遍性,因而临床很难凭借症状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所以,当下临床常会应用MR诊断的方法,辅助患者的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鉴于此,此次研究将围绕着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及MR诊断价值进行分析论述,详细分析见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共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均经综合诊断确诊;可以配合完成各项调查;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并同意加入;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病史;研究资料不完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1.89±6.44)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05±6.13)岁;一般资料比对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实施MR诊断,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时应用矢状位T1加权像,横断位T1、T2加权像,实施液体衰减反转发展恢复序列和MR扩散加权成像,通过T1加权显示中脑水管及桥脑全长,并对其进行测量,而后测量上下径、前后径。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包括桥脑前后径、桥脑上下径。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SPSS19.0,例数率(%)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均数±平方差(±s)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桥脑前后径、桥脑上下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1:
表1 观察2组的桥脑前后径、桥脑上下径(±s)
组别 | 例数 | 桥脑前后径(mm) | 桥脑上下径(mm) |
观察组 | 30 | 16.05±2.58 | 19.31±1.11 |
对照组 | 30 | 28.11±2.74 | 23.84±2.05 |
t | 17.552 | 10.643 | |
P值 | 0.000 | 0.000 |
3讨论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而在疾病的发生早期进行治疗干预,有助于延缓患者疾病发展。当下的研究显示【1】,此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家族史。其中,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无性别差异,疾病发生早期较为隐匿,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损害、椎体外系表现等。此外,具有橄榄桥脑小脑萎缩家族史者,多在40岁前发病。临床研究表明【2】,此病发生的5年内患者还可以自理,平均10.8年时间,患者会丧失自理能力,故而要延缓疾病发展,应尽早实现对疾病的诊断。临床观察发现,该病在诊断上难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该病本身与帕金森病较为接近,一般情况下,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可见有排尿障碍、轻度头晕等神经症状,并且患者还有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的共济失调症状,另外患者还具备帕金森症候群。因此,在对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诊断时,单凭借症状诊断,很难保证诊断的准确率。所以,临床可以在判断患者临床表现的同时,采用MR诊断的方法,以便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MR具有分辨率高等优势,应用此种诊断方法,配合临床表现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临床实践表明,MR诊断此病可见多种典型征象,首先,此类患者的MR矢状位若见脑干延髓变细,且存在桥脑腹部变平、前后径缩小等表现。其次,患者的MR表现可见有脑沟、裂增宽,并表现为羽毛状【3】。而在脑实质上,该类患者的MR脑实质并无异常信号,但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腔隙性梗死灶,另外处于疾病发展晚期的患者,多有纵线征、十字征,上述两种MR征象是疾病诊断的标志性征象,基于两种征象即可确诊疾病。因而,疾病晚期诊断较为容易,但早期患者病变并不明显,所以MR诊断相对受限,故而要结合临床表现、MR表现进行综合诊断。大量临床报道显示【4】,在此类患者的诊断中,基于临床表现和MR表现对患者实施诊断,可以大大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继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支持。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桥脑前后径、桥脑上下径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与健康人群在临床以及MR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别,这与既往报道的结果接近。提示临床在对此类患者进行界定时,可以结合患者情况,通过临床表现联合MR诊断结果的方式,实现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诊断。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橄榄桥脑小脑萎缩诊断时,可以基于临床表现及MR结果对疾病加以界定。
参考文献
[1]吴武林,王小宜,娄明武,等.1H-MRS在鉴别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273-276.
[2]毛善英,黄鉴政,丁美萍.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其与桥脑体积的相关性[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3).324-327.
[3]张剑宁,程岗,王亚明,等.立体定向活检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18例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3).129-133.
[4]刘举,周红雨,连志云.多系统萎缩58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9).1767-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