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苏州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苏州为例

王留青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215000

【摘要】苏州历来以其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而著称,文章以苏州水系空间为例,结合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现状分析,归纳出了苏州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合苏州的滨水空间设计方法,以塑造和延续水城的个性,营造一种亲水、活水的和谐城市气氛,为城市的规划设计与空间塑造策略。

【关键词】苏州水乡;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苏州是中国江南水乡的代表城市,它是以其特有的水乡文化为依托,以其独特的方式构筑而成。但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与更新,却直接摧毁了城市的原有肌理和水乡系统的空间格局,城市的水环境千疮百孔,其独特的水城特色也逐渐消失。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的城市滨水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对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滨水空间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对不同特征的滨水空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The New waterfront: A worldwide UrbanSuccess Story》(Ann Breen and DickRight,1996)中,综合了全球39个滨水区的成功案例,并在滨水区中归纳出适合于各种滨水区发展的实用方法。日本河流管理研究中心《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一文中,着重阐述了水的天然属性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水资源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并将之作为人类与水的交互载体,从而实现环境和水资源的相互促进和共存。

1.2国内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滨水空间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进展较慢,有关滨水空间开发与利用的理论研究较少。而针对苏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的规划设计,同样缺少一些理论上的研究。王丹彭、文俊在《苏州环护城河滨水区开发模式分析》一文中,根据苏州环古城的水资源状况,结合国外滨水区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对苏州环护城河滨水区的开发进行了归纳,并以一姑胥桥-干将桥滨水区为例,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规划。此外,苏州新城的水系规划理论也很缺乏,对于新城水系发展的问题和困境,更是缺乏相应的研究和实践[1]

2.苏州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2.1滨水用地布局失当

苏州的很多地区都被河流分割开来,滨河地带有工业用地、物流用地和居住用地,但由于政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用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区域不断扩展,新城的水系网络也被其所包围,这是城市不断扩张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前期,许多水系空间的土地规划没有明确的定位,存在规划不足的问题。

2.2水网显性转为路网显性

近代都市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水路运输渐趋衰微,陆路运输开始兴起,公路交通的显著特征是交通量的增加和道路的扩大。由于公路的加宽,导致了原有的水体空间规模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路、房、河的和谐比例失衡。江南水乡城镇的交通系统已经发生了质变,传统的河道水网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城市空间发展逐步向以路网为主的空间结构转变,形成了水网与路网分离的局面,道路没有结合水系进行开发,水系被包裹在地块内部,河道被建筑群遮盖,让人“看不见,走不到”。

2.3河道空间转为街道空间

苏州是江南水乡一个典型的城市,以运河行船、街巷步道为主,形成了河街平行的河街,这是苏州城的精华,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到目前为止,苏州城还保留着“三纵三横、一纵一环”的河道,但原本的河道和街道却已经锐减。旧城区的交通、生活两大功能已被车辆和水管所取代,而河流不再发挥其作用,其作用也随之减弱,不再受到重视和爱护。人类对河流的利用也仅仅局限在排洪防洪的功能上,因此,人类与河流的亲密关系被打破。另外,新城附近的许多靠近河流的区域,这应该是一个个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好地方,都是靠着河边的,而现在却成了被动的空间[2]

3.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3.1修复河街空间关系,建设滨水活动空间

苏州的城市空间,最有特点、最突出的就是河道和街巷,但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滨水街巷的数目越来越少。因此,河街的“双棋盘”格局的保存和延续,将成为传统水系恢复的基础,其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严格保护现有的“三纵三直一环”河道布局,防止城市建设对其造成进一步的侵蚀和毁坏。二是,针对未填埋较短的河道,以及由于土地使用效益和实际需要,对河道进行合理的整治,并对河道进行后期的养护与清理工作,防止河道再次被占用。三是,在保持河街的平行地段的同时,保持了河流与街巷的自然分布与比例,并对滨水区的重要节点进行了优化,以达到公共开放、易于活动、高利用率的亲水场所。其次,应该注意到,滨水区的景观风貌因不同的河级而呈现出异质性,因此在规划与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要根据驳岸形式、周边用地性质、建筑高度等因素来决定。

3.2提高滨水区可达性,构建慢行交通体系

根据河段与公路的平面关系,可以将道路划分为水平、纵向两类,横向道路与河道的走向平行,纵向道路与河道垂直。无论何种河街,由于其生态环境优良,水体功能多样,往往成为人类社交活动的中心。

由于城市河网功能的缩减以及城市用地的狭小和紧凑,城市区域中很少有完全的全端型公路,往往会把水系空间掩埋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苏州古城的横向道路上,可参照《密西根湖与芝加哥湖畔保护条例》,建立更多的通水口和亲水廊道。而在纵行路段,为了增加跨河桥梁的数量,应尽量减少距离,增加河道两侧的连接,增加景观视野。另外,还可以在桥梁上建造部分景观平台,甚至在桥梁上设立小型的商业网点,形成一个以桥梁为核心的游憩观光区。

3.3发挥滨水空间优势,恢复水上交通功能

与其他城市相比,苏州的水网更加发达,连接更加紧密,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交通枢纽,现在也同样可以用来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另外 ,苏州环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不仅实现了内外交通的统一,而且在平门、阊门、金门等地区设立了大量的交通枢纽,尝试将城市内部的水路、陆路交通网络连接起来,并利用游船码头、停车场、公交站点等作为重点交通纽带,使得滨水空间的优势最大化。

通过对现有的河段和滨水区景点、服务设施节点的对比分析,可以将市区景点连接起来的水运环线,全部利用起来,以更轻松、更慢的速度感受苏州水系的魅力。水上观光交通的建成,既能满足游人的多样化的观光需要,又能减轻城市内过重的地面交通压力,让一些人“弃车登舟”,创造低碳、生态的出行模式[3]

4.总结

城市水系与城市空间、城市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特色的基本要素。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只有发挥它的价值,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正如苏州城市特征的塑造和滨水空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滨水空间的衰落则会造成城市的特征和水文化的缺失。因此,通过对滨水空间的改造与优化,可以使滨水的空间特性得以复活,从而使城市构成要素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王飞. 川西北滨水旅游型小城镇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2.DOI:10.27415/d.cnki.gxngc.2022.000172.

[2]朱华,刘泽平.东北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规划与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74-77.

[3]姜鹏鹏,范伟.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烟台市莱州市南阳河滨水空间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35):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