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3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李雅楠

(郑州财经学院)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只有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全面增强国家实力。本文就如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指出了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体现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使产品服务质量得到普遍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更加优良。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更是各领域各行业质量、效率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朝着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素投入产出比率高,是指在既定要素投入下产出增进,或既定产量条件下使用较少的生产要素投入及环境代价,通过要素最优组合和要素投入效率共同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其内在逻辑是从要素投入数量转变为要素投入效率,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与测算到生产率增长动因的追溯与验证的升级过程,突出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和绿色性;二是国民经济系统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其内在逻辑是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结构性深度调整,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产品供给质量的升级,突出经济系统结构的协调性;三是经济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从劳动、资本等要素型驱动转换为主要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投入、制度创新等知识要素拉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突出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狭义的概念是指产品和服务供给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旨在满足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性”,意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具体产品和服务的总和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提供其所需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具备稳定性、高效性、低耗性、协调性四大特征。

(一) 稳定性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经济运行越平稳,整个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好,生产要素就会得到有效配置与利用,经济发展质量就高,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在保持中高速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 高效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点在于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中的高效使用和配置。一切用于经济增长的物质生产要素都是有限的和稀缺的,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并以严重的污染环境为代价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低质量经济类型,高质量经济是投入产出率比较高的经济类型。

(三) 低耗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低耗性。经济想要得以持续发展,前提是必须要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有限的能源。建立在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发展质量过低、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生态破坏的代价,因此,高效的资源利用和较低的环境代价必将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考量之内。高质量经济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既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又受到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能力的限制,只有对生产要素不产生破坏性的消耗,才有可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四)协调性

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生产关系下的整个经济系统的构成、作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也可以说是在系统组织框架下的多层级、多方位的复合体,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部门内部的关系比较协调,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配合关系及数量比例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够顺利进行。

三、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

尽管中国初步具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本部分主要分析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高级技术人才缺少

人才技能形成制度不匹配使得人才需求结构不对称,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复合型、高端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科学家与精通核心技术的工程师、高科技前沿领军人才缺乏,制约了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品质的提升形成了制约,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除了科研机构、技工院校,高校是最为主要的人才培养载体,但在学校招生、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相吻合,与知识使用者企业对接少,缺乏创造式教学,造成企业真正所需人才大量缺乏。在新形势下,传统增长动力萎缩,新的增长动力要依靠新动能发展,然而新业态、新商业、新产业对人才、技术、信息、知识等各类高端要素投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具有深厚知识素养、具有专业性业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越来越多。

(二)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人民需要层次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往建立在短缺经济基础上围绕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非均衡发展必将转向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承载着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望,但现实中社会生产与生产关系内部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严重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实体经济创新能力不足  

实现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中国过去单纯或过度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政府进行了大量支撑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的公共投资,发展了不少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所谓“三高一低”企业,其规模不断得到壮大,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冗余资源,带来高额成本,阻碍企业进行创新,从而制约经济增长质量。

(四)经济体制机制约束

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安排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仅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是在特定的制度下组合和运作的,因此,保证上述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必须配有适宜的制度安排。在改革具有难度的情况下,政府往往选择了容易入手的问题,改革的领域放在一般性、常规性工作上面,对既得利益的触动而保持旧的格局,即使改也仅仅以完成指标为主,不是立足于体制机制的调整和完善,也就不能从根本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变。

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思想的指引,思想对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遇到许多改革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而要想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就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指引。新发展理念作为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思想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必然也就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体制与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体制侧重于生产关系,结构侧重于生产力。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深层问题就是结构性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将经济改革的重点从体制机制方面过渡到结构层面,进一步提出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治本良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为供给结构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供战略对策,更为明确地指出必须通过改革的路径来处理好结构性难题。因而,更加强调重视结构层面的问题,是我国改革的特色所在和必然选择。坚持从供给端进行结构性改革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主线,即要求从生产视域着手,不断调节供给的结构,寻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安排。

(三)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为导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明确了“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仅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要求,同时还是改变以往发展方式、升级经济发展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的紧要需求。实现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需要我们扎实落实基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在战略上亟需现代化经济体系强有力的支撑。

(四)以制度完善和体制创新为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涵括了社会规范体系的创建、创新和升级等几个方面,也包涵着对相关制度的调整、改革甚至取而代之的新制度等。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行之有效的制度借以真正实现人们行为的责、权、利等协调统一,借助于较为稳定的发展预期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收益的预测,把外部性风险和交易成本较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促使人们积极的进行生产投入并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破除体制约束,破除制度梗阻,必须对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进行变革,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旧制度及其规章制度和政策进行改变,以“畅通”激发新脉动。

就当前经济形势来看,中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的关键期,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质量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依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在路径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平稳有效运行,结构更加合理,从而达到全面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喜平,李建楠.以新发展理念助推中国经济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9.

[2]张俊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J].经济纵横,2019.

[3]刘志彪.强化实体经济 推动高质量发展[J].产业经济评论,2018.

[4]马忠玉.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8.

[5]任保平,魏婕,郭晗.中国经济质量发展报告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作者:李雅楠。

工作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邮编:450000。

邮寄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301号中亨花园一号院三号楼六单元

电话:1352665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