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煜茜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18级3班    130117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降压、溶栓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增加针灸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时,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针灸;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引发的急性脑部血液不足甚至中断,从而使患者脑缺血引发的疾病[1] 。随着今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而临床中也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不断深入研究,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方案[2]。既往治疗多采用药物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中医中药也在缺血性脑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中对我院98例患者进行治疗和研究,探讨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例、22例;年龄57~79岁,平均(62.24±3.53)岁。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6例、23例;年龄56~80岁,平均(63.70±3.9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资料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2)入院时发病时间均<72 h;(3)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类疾病、认知障碍的患者;(2)患有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溶栓、降血压等对症治疗,并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对患者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为阿替普酶和尿激酶,首先静脉推注阿替普酶10mg,随后1h持续静脉滴注50mg,剩余剂量按10mg/30min静脉滴注,至3h末滴完,最大剂量100mg。将尿激酶在60min内静脉滴入。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内容如下: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穴位,如果患者为上半身运动障碍,主要选取手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如果患者仅下肢运动障碍,则针灸患者的足三里穴、血海穴及太冲穴等穴位;如果患者病情较严重,全身瘫软则主要为沙合谷穴、血海穴、肩髃穴、三阴交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及足三里穴,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并进行捻针治疗,捻针速度应控制在200次/min,每5分钟捻针一次;每次治疗30 min,住院期间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日。

1.3观察指标神经功能、认知功能

(1)认知功能评分:治疗后采用认知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越好。

(2)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估,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好[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9

30.76±3.67

75.96±5.11

对照组

49

30.57±3.74

62.65±4.87

t

0.107

7.265

P

0.54

0.000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分,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9

31.56±2.85

69.22±4.88

对照组

49

32.07±2.81

49.68±4.42

t

0.108

8.567

P

0.54

0.001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急性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头晕,头疼,恶心,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该病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均较高,语言或运动功能障碍是其常见并发症,患者生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我国传统中医理念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患者痰、血、气在体内产生互相影响,导致脉络阻滞,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语言障碍、神志改变及肢体瘫痪等多重症状。针灸相应穴位可达到解痉止痛、疏通经脉等功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大脑血液循环,刺激大脑皮质发生点活动,进而促使肢体功能改善

[4-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及神经康复治疗仪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赵汉清,冯鹏超,张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脑血流水平的影响[J].东方药膳,2021(11):221.

[2]吴疆,黄粤,俞丽华,等.祛风化痰活血方联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50-51,72.

[3]邱学荣,刘莉,魏冬梅,等.辩证针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脑顿抑期的作用[C].//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论文集.2015:45-46.

[4]许超.疏血通注射液、针灸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2):1805-1807.

[5]丁兆琳,高利,谷世喆.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5):12-14.

[6]彭红霞,张伟,杨怡,等.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9.

[7]宋春丽,金树武.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

[8]马振合.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