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雷美霞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摘要:政府绩效是政府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组织绩效的一套具体操作程序和过程。近年来,为了加快发展,F市积极借鉴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作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在推动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管理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本文试图对F市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做法进行阐述,并对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估,深化效能型政府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绩效评估;效能型政府

2O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以企业家精神塑造政府,它强调职业化的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自绩效这一概念被引用到我国政府管理领域以来,以控制监督行政效能为目的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成为了实施政府再造、推行政府变革、落实政府责任及改进和评价政府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工具之一。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建立新的绩效评估机制是当务之急,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从实践的角度讲,F市的机关效能建设可以说是加强政府自身管理的一次创新。机关效能建设实际上就是公共绩效评估,或者说,就是中国特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则是机关效能建设发展深度的标识。

一、F市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是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绩效管理成效好坏,取决于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完善。F市高度重视县(市)区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工作,在指标设置过程中多次召开调研座谈会,征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的意见,力求评估指标充分体现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具体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完善部分指标,使评估指标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一是指标设置力求价值取向明确。在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上,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经济、效率、效能和公平的原则。在绩效评估内容上,突出五个统筹发展的落实情况,即: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本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涉及群众利益热点问题的处理情况,政府及部门自身建设情况等。绩效评估指标上,涵盖了经济、政治、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群众收入、公共安全、依法行政等政府重点工作。在指标权重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针对F市经济总量规模不大、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加大经济指标的权重,使指标设计日趋科学、完善。

二是指标设置力求与时俱进。在指标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在保持省对市、市对县(市)区考核指标一致性的同时,也根据F市实际,灵活调整。如:将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指标调整为行政村通自来水率指标,进一步推动F市新农村建设。

三是指标设置力求体现县区特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F市对部分指标采取分城区和县(市)考核的办法,做到各有侧重。如:整合、调整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行政村通水率、污水处理率4项指标,形成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指数指标;与此同时,将清理整治违法建设、景观改造工程、市容和环境卫生等四项重点工作纳入了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形成城市管理规范指数指标。通过指标设计差异化,使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能紧密联系各县(市)区的中心工作、特色工作。

(二)、实施动态跟踪管理,是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和保障。

在开展县(市)区绩效管理过程中,F市坚持绩效评估与管理相结合,加强绩效目标的动态跟踪管理,促进各项绩效目标任务的落实。

一是坚持定期分析总结。对各县(市)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除了进行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外,还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特别是对经济运行情况实行一月一点评,一季一分析,半年一测评,一年一总评的定期分析通报总结制度,即每月市领导带领市直部门到各县(市)区实地考察经济工作情况,并进行分析点评。每季度市里听取一次各县(市)区主要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汇报,及时发现县(市)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每半年召开经济工作分析会,并开展公众评议活动,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年度各项绩效目标的完成。

二是坚持实时跟踪指导。经过近几年的探索,F市建立了四套班子领导定点挂钩指导制度,四套班子成员定期到挂钩的县(市)区进行绩效指导。市直各绩效工作目标责任单位逐步建立健全了绩效目标落实责任、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绩效情况分析总结、绩效信息收集整理等一系列有效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相关绩效目标实施的跟踪和指导,根据县(市)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督促县(市)区调整工作计划和相关措施。各县(市)区也对年度工作目标进行了责任分工,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给四套班子领导,确定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对各项工作目标实施动态跟踪管理,通过层层落实,形成合力,促进年度绩效目标的实现。

(三)、突出评估成果运用,是保证绩效管理工作持续运作的动力和手段。

评估成果的有效运用,是绩效管理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F市重点在奖惩机制、调节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以求达到通过开展绩效管理活动,不断提高政府绩效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一是建立奖惩机制。F市在制定县(市)区绩效评估实施方案时,明确了奖惩办法:对被评为优秀良好等次的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对被对评为一般或差的县(市)区,不予奖励,责令整改。通过建立奖惩机制,进一步增强和激发了各级各部门加快发展、争先创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

二是注重整改提高。注意引导各县(市)区正确对待并认真用好绩效评估结果,要求各县(市)区对于绩效评估不理想的问题,从源头上、制度上深入分析、查找原因,从机制上、管理上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解决最突出的矛盾问题入手,集中力量,全力攻关,使各县(市)区抓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实施责任追究。在开展绩效管理的过程中,F市把各级各部门职责的履行和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涉及群众利益热点问题的处理情况、政府自身建设的情况作为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评估中发现的一些单位和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视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通报批评、效能告诫、调离岗位,直至党政纪处分等处理办法。此外,还把绩效评估成果作为评价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考核干部的一项主要内容,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年终绩效奖金等挂起钩来,凡是没有完成责任目标、工作出现滑坡、察访核验发现问题拖了后腿的,以及总分评为差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责任。

二、推进F市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可以看到,F市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当中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们、信息化支撑不够以及部分指标量化考评难度大等瓶颈和障碍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组织专门力量,从全国性角度,收集国家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归纳、整理和加工,根据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出应用于F市的绩效评估指标考评体系中。要对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优化,尽量使绩效考核指标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符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使指标体系更加简易可行,便于操作。

(二)构建绩效管理系统。要进一步完善绩效指标跟踪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汇集以往评估工作资料、有关统计指标和数据等,形成绩效管理工作数据库,实现对目标制定、报送、审核、监督、考核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要探索建立政府及其部门绩效档案,把日常效能督查、效能投诉及12345诉求办理情况、网上审批、政务公开等工作情况都纳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绩效档案,作为评估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效能的量化指标,使察访核验工作更科学合理。

(三)、强化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

一是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相结合,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认真分析和查找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二是与干部考核使用相结合,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效、为民的干部队伍。

三是与行政问责相结合,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对执行不力、疏于管理和行政不作为等问题,责令相关单位和人员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是与财政预算安排相结合,奖优罚劣,及时调整和优化预算支出的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四)、拓展公众评议主体

在已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经营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参与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评议主体:

引入专家参与评议,发挥专家作为参与的主体所具有的其他机构与人员无法具备的专业优势,增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权威性。

引入各级各部门领导参与评议,发挥各级各部门领导与各地区接触较多,对各地区的总体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进一步增加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平度。

引入媒体记者参与评议,引导新闻媒体开展适度的宣传报道,如实、客观地反映各地区的工作情况,促进各地区政府工作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不断总结。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一心为民,保持强势严管、强力问责态势,围绕发展抓效能、抓好效能促发展,F市的机关效能建设一定还将走在全省前列经济社会一定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评西方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2]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第一版),杨烁等译[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英国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新视野,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