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6
/ 2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

 颜君

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五中学   422000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德育占据着较高的位置。近年来,我国不仅关注到教育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客观来说,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初中院校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在德育课堂上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既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长远传承。

关键词:初中德育;中华传统文化;策略研究

引言:

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初中德育课堂上,教师需要主动的做好教育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着力点,深化德育价值,扩展文化发展渠道。

一、研究的意义

1、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及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德育管理,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重任。

2、应对互联网时代初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初中生学习技能、交流思想、文化休闲的重要平台,为学生获取知识、人际交往、拓宽视野等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使初中学生教育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包含的种类良莠不齐,一些影视、网络充斥着黄色、暴力等不健康内容,成年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腐蚀了初中生的心灵,使其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法制观念淡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缺失或错位。网络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民族的传统民俗被淡化,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危亡。利用丰富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

3、基于区域人文历史传承与初中师生家国情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既要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邵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一代伟人魏源、蔡锷的故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师生深受绵长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熏陶教化,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深厚情感。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推动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

1. 立足课堂,理使用教材资源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的任务。同时,该项任务具有较强的细节性,教师需要立足于课堂,全方位的对学生实施文化浸润,用文化精神感染学生的心理,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合理使用教材资源,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结合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如沐春风的快乐。例如:初一德育教材人教版中非常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材引用《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育学生要自立、自强,以《师说》里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来阐述教师职责,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教与学的观念。

2. 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意识逐渐开拓。他们不仅会关注到自身,同时也会开始关注外界环境。例如社会以及国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渗透载体,将其与德育教育相互整合。

首先,教师要抓住节日契机。在初中教育工作中,学校经常会迎来一些中华传统节日。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等。在这些节日来临之前,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渗透德育思想。例如在清明节,可引导学生开展缅怀先人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凝聚家族凝聚的认同感。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的亲子比赛,划旱龙舟的活动,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要抓住新闻信息。例如,教师可穿插时事播报。在这一环节,渗透于当下新5.系统利用经典的书籍、电影、电视剧、歌曲等文艺作品

用经典书籍、电影、电视剧、歌曲等文艺作品,呼应当下时代的需要,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广大的人们群众,特别是古往今来的文人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等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这为我们提供了条件,如关于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改编成歌曲,家喻户晓;另一方面,用初中生喜欢的艺术形式,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

3. 积极推动五育并举

创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生行为习惯相融合”的理论体系;创立“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生行为习惯”有机结合的方法、策略和途径。正值疫情防控阶段,不能大型集会,通过唱跟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歌曲配套课桌操实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结合。

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中学生德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引导者,德育需要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之间的联系,能够主动担当起相关责任。立足于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文化浸润;立足于实践,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稳定载体。在继承传统、创新传统的状态下,推动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20-223+170.

【2】杨小刚.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7).

【3】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

【4】高巍.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

【5】李汉秋.让传统节湿润民族精神[J].红旗约稿,2008,(8)34-3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