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技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2

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技术探究

岑涛

靖西市蚕业技术指导站     广西靖西      533800

摘要:在“十三五”规划期间,部分地区提出桑蚕产业行动方案,将“保量”“提质”“增效”作为工作重点,打造桑蚕养殖品牌,提升桑蚕养殖品质,加强基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如今桑园面积已逐步扩大,蚕茧产量逐年上升,基于此,深入探究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技术,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可借鉴性经验。

关键词: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技术

引言

为了确保蚕体健康好养,发育整齐,农技人员应该控制好温湿度环境,严格按照该中温湿度标准,给予蚕体合适的生长环境,控制入眠时间和收蚁时间,上蔟时期始终保持光线和空气的流通,适当开门开窗,保持通风干燥。并且注重桑园培育,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培育无病苗木,与禾本科植物进行轮作,增施有机肥和堆肥,加强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从而为蚕体提供新鲜、嫩绿的桑叶,避免桑蚕出现病害,从而提高蚕茧量。

1.桑蚕产业存在的问题

1.1抗风险能力差

小规模的生产以及对桑蚕产业的不够重视导致管理不足、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对桑蚕产业的破坏得不到有效的防治,极容易造成严重损失。同时,目前桑蚕产业主要是种桑→养蚕→取丝→纺织的单一模式,而且销售的渠道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市场波动对行业的影响极大,行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差。

1.2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桑蚕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基层桑蚕养殖技术严重落后,对产业认知不足与粗放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养蚕的成功率;更新关键种养技术不积极,在无匹配的种养技术及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持下,饲养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模式粗放,蚕病爆发使得农户饲养成功率下降,经济效益也明显下降。

1.3劳动力短缺

在农村地区,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较少,其中大部门农民群众更倾向去外出打工来赚取收入,对蚕桑养殖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受疫情的影响,农户对发展蚕桑养殖业的意愿也在逐渐降低,导致放养、脱管桑园面积增加。此外,在蚕桑养殖过程中,受技术条件和病虫害等问题的影响,中小规模的蚕桑养殖收入无法完全达到农户预期收入,这导致农户对蚕桑养殖信心不足,从事该产业的积极性也有所减弱。

2.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技术策略

2.1改变传统的生产和销售观念

传统农业从业人员作为单独的生产力有限,其人数占生产环节的绝对优势,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优势,对生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目前从业人员的思想和技术水平总体较低,使得生产环节总体的生产力较低,因此有必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的解放,在某些地区将桑蚕产业从副业提升到主业的地位,使其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劝导从业人员采用优良的种苗,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产品的销售上采用多渠道销售,实体销售和网络销售共同开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地方保护性压价等风险。

2.2机械化养殖技术的发展

在蚕桑养殖产业中,通过机械化的养殖模式能够使该产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使用相关机械设备在桑园中作业能够有效的改善桑园种植质量,通过机械化养殖技术能够更好的对桑蚕的饲养情况进行控制,从而在使用蚕桑养殖生产力的同时提高其生产质量,使蚕桑养殖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收入。为提高王子树乡的蚕桑养殖收益,相关部门应当大力推广机械化养殖技术,采用建设蚕桑机械化养殖示范基地的方式,来提高农户群众对该养殖模式的正确认识,进而使本地的蚕桑养殖产业往规模化与专业化靠拢,实现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提升蚕桑养殖收入。

2.3做好全国桑蚕文化建设与传播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经济活力等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每个乡村都在寻求文化转型全力以赴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传承文化,为当地创造巨大附加值,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播行业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网络新兴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媒业与互联网的发展结合日益紧密,且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互联网成为自媒体分销渠道,短视频成为文化推广市场的重要推手。全国各地都有借助新媒体推广传播当地特色文化的案例,如杭州的茶文化、贵州的茅台酒文化等。桑蚕文化是从事与桑蚕丝织相关产业的民众对社会生活的经验性总结和提炼,随着城市化程度日益加深,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桑蚕文化在乡村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与之相伴的古老民俗、传统生产技艺、民间音乐、民间祭祀仪式、民间舞蹈、民间杂技等民间传统技艺也后继乏人,濒临失传。桑蚕产业不断萎缩,传统桑蚕手工技艺和民俗礼仪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许多富有当地特色的桑蚕文化也逐渐消失,亟须传承与保护传统的桑蚕文化,从农村内生性出发,内部激活农村社会的文化资源与活力。桑蚕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迫在眉睫,需要适应新的传播形势。桑蚕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主要集中在民间演艺、地方风俗、研学设计、体验馆等领域。如广东省佛山市九江镇的下西社区上海蚕房,村内主要以养鱼、种植业主,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结束桑蚕生产后,桑蚕文化逐渐消失,淡出人们记忆。下西社区于2020年6月把上海蚕房改造为下西社区桑蚕文化体验馆,直观形象地展示桑蚕文化,让市民亲身体会养蚕种桑的过程,“忆农耕岁月,讲下西故事”,学习老一辈不怕艰苦、勤劳奋斗的精神,加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热爱家乡、热爱劳动教育,助推社区乡村振兴。

2.4加强桑蚕专业人才培养,健全桑蚕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

桑蚕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要使农户种好桑、养好蚕、卖好茧,必须加强桑蚕专业人才培养。技术人才是促使桑蚕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桑蚕产业产品质量、增加农户收入的前提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提高综合业务素养,强化服务意识,使基层桑蚕管理队伍具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全面提升蚕桑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桑蚕示范基地及示范户建设,示范推广关键种养技术,做到示范区内关键技术入户率达100%,为桑蚕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5增加科研及推广投入

科研对生产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能够为生产提供优质的种苗、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有效可行的生产经营模式、产品的开发以至于对市场的把控和对风险的规避,但是目前很多省内的桑蚕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适当扩充,增强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推广手段,例如,印发宣传册、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培训,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的能动性,为产业的发展和风险的规避提供科学指导。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进步为桑蚕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伴随桑蚕产品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对桑蚕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桑蚕产业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技术与经营创新,促进中国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婷,史承勇,唐英.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研究[J].北方蚕业,2020,41(01):43-49.

[2]朱卫霞,任颍超.基于Labview的桑蚕养殖温度控制仿真系统[J].广东蚕业,2019,53(10):14-15.

[3]何光明.基于PLC的桑蚕养殖饲料自动分配系统设计[J].广东蚕业,2019,53(08):13+16.

[4]王伟,施六林,王斌,王川,王丽伟,王高.基于单片机的桑蚕养殖智能实时监控系统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38(04):109-112.

[5]刘焕强,顾晓峰,补雅晶,何磊.基于ZigBee的智能桑蚕养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08):38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