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三中学 邮编252300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高考这个大方向,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目的,提出了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诗歌教学;教学探究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他们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热情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以及培养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重要一环。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是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古诗词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笔者从高考出发,紧扣考试大纲,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为目的,提出了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
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说,要改变古诗词教学困境重重的现状,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古典诗词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时而激越时而低沉,但无论怎样,抓住诗词里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抓住诗歌内涵的关键所在。这种感情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形成感人肺腑震人心魄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充当启发学生透过字面挖掘这些情感的引导者。在讲解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深刻地体味这些感情,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感染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进入角色,必须把自己置身在古诗词营造的意境当中,把自己当成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含蓄的古诗词在学生面前变得鲜活开放,易于理解。 二、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三、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词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词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词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词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古诗词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词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词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让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又如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有利于导入课堂学诗氛围;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词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词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诗词教学激情澎湃。
五、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诗歌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虽然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一问一答”的控制模式下进行,依靠学生自主查找资料、集体讨论的学习活动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丝毫带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取得的成效也不是很明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宣讲者,也不能武断地作出自己的评价,而是要把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开放活跃的思维,才能让他们自己真正感知到诗歌的魅力。
六、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此外,也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义。如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诗词中松树也就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也被作为人格品质的一个代表,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通过景物的特征来把握诗词的意象,也是在诗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总之,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