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油味小学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担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使命和价值,而数学问题解决是学生面临21世纪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更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贯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还存在不足,“该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按照要求执行”成为现阶段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本文就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作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由于现阶段很多教师教学依然是片面的以成绩为中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多的是得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或者针对不同题型解题技巧的传授,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被忽略。因此,在现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根据数学学科教材的编排特点、小学高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客观学情,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迫在眉睫。
一、教学链接生活,合理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必要环境,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
新教师在导入环节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往往会创设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情境,忽略了问题情境的呈现的本质要能够对本节课之后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要与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相融洽。而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会直接使用教材上的情境,但有些教材中有些情境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没有的,并不会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不必拘泥于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但同时要注意情境不能独立于课堂教学环节之外,要能够与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相融合,以便于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问题题目。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教师没有采用课本上的情境导入,而是走进生活,到学生常去的超市寻找小数,"一支圆珠笔0.9元,一把尺子3.5元",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再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探究新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的"利器",因为它能同时将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多媒体情境中,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特别是线下微课、网课的视频形式也较为普遍,教师的教学摆脱了"口述+板书"单一化形式,同时使数理知识面更加广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增强解决能力提供了有利支持。
例如:以"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教学为例,针对循环小数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动态呈现循环小数,以此增强学生的感观,有助于学生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学生在做习题时,也可观看老师的课件,重温一下当时的学习思路,及时解答数学题目,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随地地查阅自己的学习难点,并化解难题,改正错误。
三、学会触类旁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高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方法,但是求联意识薄弱,没有良好的策略能力。故而在进行小学高段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主动的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发生联系,引导学生开展联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联系新知识、产生新设想、开辟新途径,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策略思维,提高其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某学校共有教职工120人,男、女教师人数之比为2:3,男、女教师各有多少人?"教师在先引导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并检验之后,还可以指引学生根据"2:3"这一条件联想提出:"男教师人数是女教师人数的2/3,女教师人数是男教师人数的3/2倍,男教师人数比女教师人数少1/3,女教师人数比男教师人数多1/2男教师人数与学校教师总人数之比是2:5"等问题。在学生理清男、女教师人数、学校教师总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进而又指引学生提出以下不同解法:①归一法,先求出男教师人数:120÷(2+3)×2;②方程法,设女教师人数为3x,男教师人数为2x,3x+2x=120。从而沟通了归一、分数、和倍、方程、比例等这几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联想越丰富,越会触类旁通,思路就越广阔,解题方法就越新颖多样,从而在数学知识的求联过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四)在质疑问难中反思,养成题后检验的习惯
在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养成题后检验的习惯,从而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疑情境,能够让学生有起疑并反思的机会。创设生疑情境的目的是在于暴露情境中事物的矛盾,促使学生在内心中产生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解答疑难。在质疑、问难与解答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积极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植树问题之封闭图形"的教学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光明小学里有一个菱形的荷花池,学校为了绿化准备在荷花池的周围种上树,要求绿化师傅每边都种上40棵,请帮助绿化师傅算一算,一共需运来多少棵树?许多同学毫不犹豫的答道:40×4=160棵。教师要求学生阐述理由,部分学生们胸有成竹的解释了自己的观点。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开始一遍重新审题一遍开始讨论,还有人通过画图的方法去检验原先得出的答案,终于有人在质疑与检验后,发现了问题中隐藏的条件信息,相邻两边交点处的树在之前的算式中重复被"种"了,因此每边都种上一棵树,只需准备40×4-4=156棵。此时,教室中引起一片感慨:"怎么当时没能发觉呢?"、"我也应该画图确认一下的"、"我当时思考的太简单了"。通过案例可发现,学生身边真实的情境,看似十分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数学解决问题任务。正是教师创设的"疑境"中,学生才能推动着去主动检验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司太静.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策略分析[J].东西南北:教育,2020(1):1.
[2] 高睿.如何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J].数学大世界:下旬, 2021.
[3]张珺.浅谈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新智慧, 201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