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成都 610072
[摘要] 泥石流灾害属于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危害大、发育特征复杂、治理难度大的特点。本文运用多种勘探手段,查明了曹家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对不同频率下泥石流的特征值进行了计算,并提出了经济合理的治理措施,为山区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方式提供了参考。
1 曹家沟泥石流发育特征
曹家沟泥石流流域总面积2.78km2,沟长4.30km,沟域形态呈“栎叶”形(照片1)。海拔高程2468m-4001m,相对高差1533m,平均坡降387‰,沟道整体呈明显上陡下缓的空间变化特征。 (1)沟域分区特征:根据泥石流沟发育现状,将沟域分为清水区、形成流通区与堆积区。其中,形成流通区分布在2525-3460m高程,沟床平均纵比降389‰,沟谷纵坡比降大,跌坎发育,谷底宽3-8m,谷坡坡度一般25-50°,沟道两侧崩塌、滑坡、坡面类物源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 | |
照片1 曹家沟沟域全貌 |
(2)物源特征:据调查,曹家沟泥石流固体物源主要分布在形成流通区沟道及坡面上,主要类型包括崩滑体堆积物源6处、沟道物源2处、坡面侵蚀物源4处、以及人工弃渣物源2处,总物源量约24.30×104m3,估算动储量6.60×104m3。
(3)水源条件:曹家沟河流径流主要补给方式为降雨和高山融雪,小金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13.9毫米,且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约占全年的79%,雨季短时暴雨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
(4)冲淤特征:沟道主要的冲刷段位于形成流通区,在暴雨和泥石流的冲刷、侧蚀作用下,两岸坡脚不断被掏空,斜坡稳定性降低,最终发生垮塌,参与泥石流活动,使得泥石流在该区段的流量不断增大,规模也随之增大(照片2)。泥石流通过沟口时,流速降低,泥石流的搬运能力也随之减小,固体物质堆积于沟口附近。 | |
照片2 形成流通区沟道冲刷照片 |
(5)泥石流活动特征及活动强度判别
2008年“5.12”强震后,该沟发生泥石流的频率略有增大,2011年发生过一次小型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约6000m3。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曹家沟泥石流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分类,属于暴雨泥石流;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分类,属于沟谷型泥石流;按暴发频率分类,属于中频泥石流;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属于泥石型泥石流;按流体性质分类,属于稀性泥石流;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分类,属于中型泥石流。
2 泥石流特征值计算
(1)泥石流容重:采取现场调查试验法,在堆积区取有代表性的泥石流堆积物样品3组,搅拌成爆发时的泥石流流体状态,经当地曾亲眼见过该泥石流爆发的居民5人进行样品鉴定,然后分别测出样品的总质量和总体积,计算求出泥石流流体重度值为1.549t/m3。
(2)泥石流基本特征值: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曹家沟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物质组成粘度小,流体搅拌均匀,石块粒径一般10cm左右,沟底不平且粗糙,参考有关经验数据,取堵塞系数Dc=1.3,糙率值1/nc取12。计算出沟口处不同频率下泥石流基本特征值(见表1)。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结论基本吻合。
表1 不同频率下泥石流特征值计算成果表
设计频率P(%) | 20 | 10 | 5 | 2 | 1 |
泥石流流速(m/s) | 2.37 | 3.33 | 4.17 | 5.29 | 5.64 |
峰值流量(m3/s) | 14.973 | 19.484 | 23.938 | 29.828 | 34.318 |
一次泥石流总量预测(万m3) | 0.790 | 1.542 | 2.527 | 4.723 | 6.339 |
冲出固体物质总量预测(万m3) | 0.271 | 0.529 | 0.867 | 1.621 | 2.175 |
整体冲击力F(tf/m2) | 1.307 | 2.582 | 4.044 | 6.507 | 7.389 |
单块最大冲击力FS(tf) | 9.055 | 12.730 | 15.931 | 20.207 | 21.532 |
选取20年一遇(P=5%)的流速进行泥石流爬高、最大冲起高度和弯道超高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泥石流爬高、冲起高度和弯道超高计算成果表(P=5%)
计算位置 | 平均流速(m/s) | 爬高(m) | 最大冲起高度(m) | 弯道超高(m) |
曹家沟沟口 | 4.17 | 1.42 | 0.89 | 0.34 |
3 泥石流治理措施
常规的泥石流治理主要有拦挡为主、排导为主和拦排结合几种思路,均需结合泥石流沟道特征和保护对象合理选用。本次治理工程采用“拦固+排护”相结合的治理思路,在沟道下游设置1座拦砂坝和1座副坝,在主沟下游主要物源下游设置2座谷坊坝,在居民区针对保护对象设置9段单边防护墙。具体工程布置见表3。
表3 治理工程特性表
工程名称 | 工程部位 | 工程目的 | 工程特性 |
拦砂坝 | 主沟下游 | 拦蓄固体物质 | 坝长43.7m,坝高11.3m,有效坝高7.0m,总库容9500m3 |
副坝 | 拦砂坝下游15m | 保护拦砂坝基础 | 坝长20.6m,高5.0m,有效坝高3m |
1#谷坊坝 | H5滑坡下游 | 稳固物源 | 坝长9.68m,坝高3.5m,有效坝高2m |
2#谷坊坝 | H6滑坡下游 | 坝长9.68m,坝高3.5m,有效坝高2m | |
Ⅰ#-Ⅸ#防护墙 | 主沟中游、沟口居民区附近 | 保护居民房屋 | 共9段,总长348m,分别高3m、3.5m、4.5m |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曹家沟泥石流沟域形态呈“栎叶”形,流域面积2.78km2,沟长4.30km,平均坡降387‰,沟道整体呈明显上陡下缓的空间变化特征。根据泥石流沟发育现状,将沟域分为清水区、形成流通区与堆积区。泥石流固体物源主要有崩滑体堆积物源6处、沟道物源2处、坡面侵蚀物源4处、人工弃渣物源2处,总物源量约24.30×104m3,估算动储量6.60×104m3。对泥石流流体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曹家沟泥石流属于中型-中频-暴雨-沟谷型-泥石型-稀性泥石流。
(2)对不同频率下泥石流特征值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调查结论基本吻合。
(3)治理工程采用 “拦固+排护”相结合的治理思路,在沟道下游有条件的地方设置1个拦砂坝和1个副坝,在主沟下游主要物源位置设置2级谷坊坝,在居民区针对保护对象设置9段单边防护墙,治理工程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等.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J].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0,42(5):10-19.
[2] 唐川,李为乐,丁军,等. 汶川震区映秀镇“8.14”特大泥石流灾害调查[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36(01): 172-180.
[3] 胡卸文,韩玫,梁敬轩等. 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若干关键问题[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6, 51(2): 3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