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高温强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高温强度分析

杨再兴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335

摘要:为探究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在高温状态下的结构力学性能,对转子高温应变理论展开了分析。结合相关理论,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转子高温强度展开分析,在5.2MPa/600℃等参数条件下对结构应力分布情况和蠕变影响进行了探究,发现转子在稳态蠕变速率将完成应力重新分配,给结构损伤带来一定影响,能够转子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高温强度

引言:利用超超临界汽轮机进行火力发电,能够达到更高热效率,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满足清洁生产需求。但在蒸汽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汽轮机转子材料容易出现高温蠕变失效问题,长时间运转容易发生脆性断裂。因此,应加强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高温强度研究,能够确定结构应力与蠕变变形的关系,为转子研发提供必要的材料分析数据,为转子获得关键性能提供保障。

1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的高温应变

研究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高温强度,在转子运行温度不超400℃时,只需要结合线弹性本构关系完成材料强度程度校核。而超出400℃,意味着材料将发生蠕变,对转子施加的应力比弹性极限较低,容易因塑性变形引发结构失效问题。在高温下迅速旋转,材料变形将持续增加,蠕变划分为速率降低、稳态蠕变、速率剧增三个阶段,最终引发结构断裂。从结构受力上来看,包含传递扭矩的剪应力、自重引发的交变拉压应力,相较于离心力均可忽略[1]。在转子运动过程中,通过叶片旋转产生离心力,施加至叶根槽承力面。而在转子与蒸汽换热时,需要通过光轴、汽封和叶根槽传热。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结构高温应变,可以采用简化二维轴对称模型,完成叶根槽等传热与受力位置实施网格加密。建立蠕变本构方程,可知影响蠕变应变速率的参数是与温度相关的材料常数,然后按照塑性应变理论进行分析,确定蠕变与应力关系。此外,在转子研发期间,需要保证其结构强度能够达到服役要求,在使用温度达到600℃时依然能够维持持久强度,应对高温蠕变引发的变形,确保转子使用寿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在高温应变分析时,需要确认材料因为连续蠕变产生的累积损伤程度,确认结构是否会发生过大疲劳损伤。

2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高温强度分析

2.1参数设置

在实践分析时,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再热进汽设置为5.2MPa/600℃,使用拥有良好热稳定性的12%Cr钢材料。转子额定转速为3000r/min,可以达到2×105h稳定运行时间。采用Norton-Bailey修正方法进行蠕变应力分析,可以对结构受力进行非线性分析,在每次平衡迭代中完成刚度矩阵修改。在维持平衡迭代过程中,并不会修正矩阵。实际采用该方法对转子蠕变强度进行分析,需要保证参数得到合理设置,保证结算结果准确的同时,方法能够快速收敛。通过开展收敛性验证,能够得到67596个网格。由于结构受力复杂,转子蠕变将产生多轴性。在材料存在微孔洞等缺陷的情况下,才会在高温状态下因为材料变形发生蠕变断裂,得到:

式中,FCA指的是多轴度因子,为单轴蠕变和多轴蠕变发生的失效应变比值,sinh则为双曲正弦函数,n为蠕变试验Norton指数,σm为静水应力,σe为等效应力[2]。多轴度因子越大,说明发生的多轴效应越显著,将引发更大的蠕变损伤。在模型中输入厂家提供的转子结构参数、蒸汽参数等各项参数,将支撑边界设置为轴承座位置,能够对结构应力展开分析。

2.2应力分布

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发现在温度超出400℃的情况下,转子将进入到蠕变应变场。对比增加多轴效应前后的转子各部位蠕变效应变化情况可知,叶根槽和蒸汽入口位置的数值将发生明显变化。对结构应力场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材料发生蠕变,将造成晶界位置的孔洞变大,局部发生严重变性,引发蠕变率变化,继而导致结构应力需要重新分配。对照转子尚未运行时的结构应力分布情况可知,在高温状态下材料发生蠕变,最初最大应力位于叶根槽位置,应力最大能够达到603MPa。从具体位置应力变化情况来看,叶根槽下端位置(A点)和圆角位置(B点)变形量不断增加,同时蒸汽入口位置(C点)和转子芯部(D点)也发生了变形,结构应力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如图1所示,在1×104h阶段,叶根槽下端应力从162MPa变为94MPa,呈现出减小趋势,在3×104h阶段达到91MPa,并且维持稳定。在靠近圆角附近的位置,材料应力23MPa提升至44MPa,提升幅度较小。在入口位置,尽管材料发生变形,但应力变化不到。在转子芯部,应力从80MPa下降至62MPa。由此可见,在材料钢开始发生蠕变后,转子结构应力已经进入到重新分配阶段。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汽轮机启停期间,转子将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并且产生较大热应力。叶根槽等位置属于过渡区,相比较而言温度较高,容易出现应力集中问题,因此需要当成是重点分析对象,考虑材料蠕变给转子结构疲劳寿命带来的影响,确保转子高温强度能够得到最大限度把控,有针对性的解决转子研发问题。

QQ截图20210123104035

1 转子关键位置应力变化情况

2.3蠕变影响

为确定蠕变给转子结构引发的损伤情况,需要对各位置损伤度进行分析。根据多轴度因子和蠕变损伤度关系,调取相应函数进行分析,选择三轴度因子确定不同位置在不同时刻的蠕变损伤程度。从分析结果来看,除了叶根槽圆角位置,其余位置损伤程度都在初期得到了迅速积累,随后增长速度有所减小,直至达到稳定状态。在超出稳定状态后,损伤程度又有所增加。而圆角位置损伤程度从开始呈现出缓慢增长态势,在稳态蠕变阶段达到稳定。考虑到损伤程度累积情况与结构应力密切相关,可知在应力增加的情况下,损伤程度累积速率有所增长。在多轴效应变大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同样的效果。由于叶根槽下端位置初期应力减小,同时多轴效应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损伤程度累积速率有所下降。在圆角位置,初期结构应力变化速度较快,造成损伤程度快速增长,发展至后期因为应力稳定,损伤程度变化也有所放缓。而累积得到的损伤程度较大,将造成结构发生蠕变疲劳,出现使用寿命下降的问题。所以在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高温部件不仅受到蠕变应力引发的结构破坏,也需要因工况变化引发的损伤度累积问题产生疲劳损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保证结构高温强度足够,能够应对各种损伤,才能保证转子维持长时间稳定运行,不会发生高温断裂问题。此外,针对各关键位置,在研究蠕变损伤程度变化趋势时,需要考虑结构应力重新分配问题,保证结构使用寿命得到科学分析。实际在材料研究过程中,需要引入该因素建立结构损伤程度分析模型,对结构使用寿命进行预测,以免分析结果出现偏大或偏小问题,给转子材料高温强度研究带来偏差。

结论:在超超临界汽轮机研发的过程中,转子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证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依然拥有足够强度,保证转子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脆性断裂等问题。在实践分析过程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蠕变应力分析模型,通过合理设置参数加强结构应力分布分析,并确认蠕变给材料性能带来的影响,能够把握材料在高温状态的性能变化规律,为新型转子研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聂义宏,白亚冠,金嘉瑜,等.700℃先进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锻件用铁镍基合金的高温组织稳定性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9,39(08):661-665.

[2]肖国华,韩学文,田晓,等.国产和进口10Cr转子钢高温持久性能和组织演化[J].钢铁研究学报,2018,30(10):83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