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志丹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 陕西志丹717500
摘要:在高度开发长6剩余油时,需加强挖潜技术合理应用,以此提高油田开发效率。本文具体从长6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技术要点两个方面予以阐述,经由合理调整井网、精控注采压力、明确注水量、治理堵塞井等举措的实施,实现深层次挖潜,由此为油藏开发项目积累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长6剩余油;挖潜技术;注水量
前言:长6剩余油的开发考虑到受含油饱和度因素、油层厚度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开发难度大的趋势。故此需要依托油水分布特征确定对应的挖潜技术思路。同时,还需结合油田资源分布范围,制定适合的油田开发方案,以期提高采出率,保持油气资源的深层次稳产开发。
一、长6剩余油分布特征
以井控面积法总结长6剩余油分布特征,其中需要先期确定井控面积,依靠三角网分布方式,对剩余油分布范围内的有效面积予以定位,而后依据下列公式求取地质储量(N):
公式①(A:含油面积(km²),,h:有效厚度均值(m),Swi: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均值,ρ0:地面原油密度均值(t/m³),Boi:原始原油体积系数均值),而后判定长6剩余油具有三项较为明显的分布特征:
(1)开发潜力大,通过对含水程度的分析归纳含油饱和度,长6剩余油中呈现的油田储量开发度不高,代表具备更大的开发潜力。
(2)剩余储量高,在对剩余油进行分析时,参照下述公式即可知晓长6剩余油层采出度(Ri):
公式② (Qo小:长6剩余油层累计产油量,Ni:地质储量)。
在此区域内完成开采任务的井层数量有限,代表储量偏高,表明长6剩余油在其挖潜作业中集中度高且剩余储量高。
(3)影响因素多,影响长6剩余油挖潜效果的因素较多,包括渗透率、沉积微相、裂缝发育程度等,这些复杂因素均会干扰挖潜量。因此,在分析分布特征后需要选择适合的挖潜技术有序采油,以期长6剩余油得到深度开发,为我国油田开采率的提高指明方向。
二、长6剩余油挖潜技术要点
(一)合理调整井网
针对长6剩余油应用挖潜技术时,为了取得最优技术成果,需要合理调整井网。其中在调整井网过程中应当严控成本,由此保证调整后拥有更高的效益水平,而且也要及时筛选出潜力小的油井,多依靠老油井布置井网,搭配局部修复方式强化地层能量。若技术人员在井网分布期间发现油层油砂体分布不等,需要秉承着均匀分布原则予以调整。至于钻进开采工艺的选择,应当优选带有易于操作、经济性强、环保性突出特性的工艺,以便在井网协调分布环境下,实现剩余油高度开发。同时,还需有效调节相关参数。经过调整后要求同开发层系渗透率层间级别差在500%到10000%以内,且对应主力油层数量在2个/套到3个/套范围内,层厚保持在15m左右(同一套层系),≥3m(隔层层系),这样才能确保按照调整后井网分布情况挖潜长6剩余油,保持同层系有效挖潜,继而取得更高效益率,符合油田企业生产要求[1]。
(二)精控注采压力
挖潜技术实际应用期间,技术人员理应依托长6剩余油分布特征,对注采压力参数予以精准控制。一般而言在一类油田中,地层均压同原始压力比值若在0.9以上,代表地层能量保持度好,若在0.8到0.9以内属于较好等级。其它两类油田中若该比值在4:5到7:10以内(二类)、4:5以上可视为合适水平。在注采压力分析中,多以最小流动压力、生产压差(△P)作为具体控制主体。前者应当结合泵效(N)相关公式总结泵口压力(Pp MPa)的关联度:
即 公式③ (Fgo:气油比 m³/t,a:天然气溶解系数,fw:综合含水,Bt:原油体积系数)。如若剩余油饱和压力偏高,不利于有效挖潜,计算后即可了解压力参数变化趋势,而后在标准压力范围内安全采油。
生产压差即为地层压力同流动压力的差值,计算后需要对照标准生产压差,判定在此压力条件下是否能够开发剩余油,便于改善长6剩余油开发现状。
(三)明确注水量
挖潜技术除了与上述内容有关外,同注水量的关联较为密切,要想充分展现挖潜技术优势,要求技术人员根据注采比(Ei)相关参数明确适宜的注水量,以此保证注水井在挖潜剩余油期间表现出实践作用。
公式④ (ni:注水井数量,no:油井数量,Ji:吸水指数,Jo:采油指数,ho:油层有效厚度,hs:砂层厚度,△Po:生产压差,),参照长6剩余油层位代入相关数值求取最终的注采比,并将注采比(G)代入下述公式获取注水量(qw)。
公式⑤ (qo:每日产油量,ρo原油密度)。
注水量作为注水井开发剩余油油井的重要参数,需要先期确定注水量,而且在分析采油指数等相关参数时,也要参照具体标准求取有效值,进而保证挖潜技术在实际应用环节,能为剩余油的成功开发给予保障,始终根据油层分布情况判定当前是否能从剩余油油层范围内有效采油,以期长6剩余油经挖潜后为油田企业提供更多可用能源[2]。
(四)治理堵塞井
长6剩余油挖潜作业期间,需要加强对堵塞井的筛查,而后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理堵塞井,以此提高采油量。以五里湾项目为例,针对长6剩余油堵塞井,在油井出现堵塞现象时,需要了解堵塞诱发原因,常见原因包含流体反应、压裂状况、生产压差等。如在注水量增加时,油层岩石成分会在流体发应下产生堵塞后果,又或是在压裂改造方法实施环节侵害油井结构。此时,要求技术人员在采用挖潜技术开展剩余油开发工作时,借助下述方法有效治理堵塞井。
比如可以利用酸化处理方式,对堵塞井内积攒的颗粒物予以消解,又或是反复进行压裂操作,促使形成堵塞问题的物质得到清除。最主要的是还可以通过有阶段性的治理手段强化实施效果,将堵塞井地层依照不同特征分为低压保持层、高度开发层,前者推行酸化方式提升治理有效性。后者以暂时封堵搭配酸化处理方式,保证土体结构经酸化后形成更高疏解率。随着堵塞井得到妥善处理,剩余油挖潜成效更显著。
结论:综上所述,长6剩余油呈现开发潜力大、剩余储量高、影响因素多分布特征,在应用挖潜技术时,应从井网结构、注采压力、注水量、堵塞井治理等方面着手,以此在技术指导下,针对长6剩余油可以实现高度开发,促进油气资源的深度挖潜,实现我国油田事业的良性发展,今后也要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就此改善剩余油挖潜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岩,吴洪帅. 宝塔油田沙则沟区块长6~1储层特征与剩余油分布[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9(03):81-84.
[2]张新勃,冯娟,宋江涛,等. 利用井控面积法研究ZW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J]. 石化技术,2018,25(1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