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系 河北石家庄 050061)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工程系 河北石家庄 050061)
(河北经贸大学 审计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关键词 河北高校 第二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结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至今,无疑凸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而对于我们高校大学生来说,在高校第二课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左右的的今天,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高校第二课堂中,让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思政育人的作用。
2021年4月28日,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校举办第六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因此,我们提出在第二课堂的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引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教育,配合高校的第二课堂,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点,真正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项目将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在新时代背景下,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现状已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合,并结合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研究平台、宣传平台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策略及解决措施、进而以小见大,逐步优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其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创新落实提供了先行方案,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更多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河北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问题及现状
1.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领域缺少研究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个应用领域相融合的研究关注较少,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政策更为欠缺。
1.2存在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同度较低的现象。
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00后”,受互联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传统课堂对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过程和发展历程的忽视,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同度较低。
1.3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教育不够深入、缺乏引导
通过在河北省各高校之间的调查发现,河北省高校的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占比极低,仅仅在部分选修课中开设相关科目,且由于学校缺乏引导、学生缺乏兴趣,一部分选修课还面临着选课人数过少而被迫停课的窘境,选修课程中的内容往往比较浅显,并没有结合河北省内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思考,学生兴趣较低。思政教师在通识必修课上也很少提及传统文化教育。
1.4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率较低。
从当前河北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构成形式来看,以枯燥僵化的课堂教学为主,而定期开展课外实践学习的高校占比较少。实践作为切实深化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助力。而高校目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从高校课程有效性以及传播效率层面来看,课外实践活动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课堂教学缺乏兴趣,课堂教学传播效率低下。
二、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2.1多元文化的冲击、授课形式僵化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高度发达、在多元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冲击下,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严重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部分大学生受网络上片面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过度崇拜心理,加之对本土文化缺乏兴趣与深入了解,很容易丢失自身的精神财富。
同时,大部分河北高校对第二课堂建设普遍缺少规划与设计,制度僵化。传统文化教育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很多教师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模式,比较多见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一般为讲授理论知识,由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造成课堂抬头率不高的现象,使得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效较低。
2.2师资队伍专业水平较低。
河北高校具有十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低,所以未能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作为高校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形式单一,太过于局限,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被充分调动,因而也未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精髓。
三、应对方法及建议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以兴趣社团、社会实践等为主,传统文化在第二课堂领域存在大量空白,而学生们对第二课堂的热情比较高。因此可以利用学生们的高热情改变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传播渠道单一的现状,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对目前思政课含有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及接受程度,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第二课堂的看法、期望的教学方式以及理想的课堂表现形式,为任课老师和教研组提供有效信息,协助高校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校第二课堂的最优路径。拟设计的具体手段如下:
3.1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
高校应结合新时代特点,根据大学生的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构建独特的、“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链。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教育活动:学校可结合重大传统节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歌舞剧、诗歌、歌曲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们热情,在娱乐中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3.2加强传统教育的实体建设。
学校可以在宣传栏、文化墙上设置传统文化宣传栏目,鼓励学生对宣传栏内容进行投稿与创新;设置传统文化主题的“打卡式”建筑,在闲置墙上涂鸦传统文化故事发展脉络,开展长期的、趣味性的传统文化宣传。
3.3传统文化教育结合高校地域优势。
充分利用高校地域优势,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理论转移到实际。比如,保定市的“渐离街”和“易水湖”所传达的真挚友情和家国情怀、“狼牙山”遗址所记录的不怕牺牲的红色革命精神、承德市的铁编技艺灯笼和围场满绣、张家口市的蔚县剪纸等非遗项目所表达和传承的匠人精神等等,通过第二课堂,学生们可以切身了解传统文化,真实地感知和触碰传统文化,这远比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白字黑字、图片来的更为直接。
3.4将网络宣传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宣传普及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和互联网的联系愈加密切,在信息传媒技术支持下,高校可以通过注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在网络上为学生开展第二空间,完备第二课堂,通过网站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同时高校要注意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校能够不断突破时空限制,在最大程度上学习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社会责任打下基础。
3.5引入优秀教师,组织高校教师定期学习。
定期安排各校教师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讨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可行路径。请优秀的高校教师到河北各高校分享经验或以优惠政策引入高资质教师,为高校教育改革引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该项目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个应用领域相融合的研究关注较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政策较为欠缺;缺乏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未能有效引导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
此外,该项目旨在通过研究达到以下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当代大学生之心,外化为当代大学生之行。通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使其更好的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路径研究[J].魅力中国,2021,(第5期).
[2]陈晓宇,岑沁文.南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困境及路径探析[J].文学教育,2019,(第20期).
[3]孙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第33期)
[4]吴文怡.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滋养大学生[J].江西教育,2020(第60期).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以河北高校为例”项目编码:202211832087 项目负责人:安宣毓
安宣毓(2001.12),女 汉族 河北保定人 学历:本科 职称:学生
李齐(2000.6),女 汉族 河北保定人 学历:本科 职称:学生
罗婧怡(2001.05),女 汉族 湖北襄阳人 学历:本科 职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