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文琼彬

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浦北535300

摘要:随着中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深入,中国的中职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起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把工匠精神渗入中职院校的劳动教学之中,从而有效树立了学生劳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劳动教育教学中淬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从而培养了责任意识。但在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本章根据上述问题给出具体的处理对策,剖析了工匠精神视域下的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为后续中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职教育制度的变革,国家逐渐把关注的重心放到了发展中职教育上,而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也是其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有效训练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中职学校重点则是对技术型人员的培训,在匠人精神下的劳动教学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从而形成了优秀的劳动价值观。针对劳动教育意识出现偏差、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缺乏、劳动教育体系的不健全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以上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一、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

从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来看,中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开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中职学生通过持续性的劳动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1],树立劳动意识,改变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现状,让学生有效落实责任。当然,这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有毅力和决心。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教学,但就当前来讲,劳动教育是这几年新兴的,发展还不完善,相较其他国家来言,我国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缺陷。为此,中职教师及具有相关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探讨与改进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教育观的显著优势,它不但可以使中职学生对劳动产生喜爱和崇敬之情,树立劳动意识,而且还可以通过持续性的劳动教育,使中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有效发挥“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劳动教育对中职学生就业的意义以及重要作用;第二,从中职毕业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合作探究与开拓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式;第三,在工匠精神视野中,让中职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工作之前,需要对中职学生的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意识进行培育。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识出现偏差

在我国大力推行劳动教育的同时,一些中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还不够透彻,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从而间接地忽视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估错了体力劳动的价值。当前中职院校有两种劳动教育教学模式,一种是“形式化的劳动教育”,即劳动教育课程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下逐步形式化,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只是做做样子,导致学生与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从而导致劳动教育课程被其他学科老师任意占用、分配[1],甚至一学期都不会进行一次,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一门“虚拟课程”。第二种是“异化的劳动教育”,一些学校把劳动教育变成了处罚手段,如果学生有违背纪律、犯错误等行为,老师会惩罚他们打扫校园、教室的卫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他们的抗拒情绪。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他们认为智力高于身体素质的培养,在对课程进行学习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劳动教育难以实施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家庭、生活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中职学生能够进行的劳动活动逐渐减少,无法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因此,中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够透彻深入,使得学生认为劳动是一件劳累身体的事情。而且现如今很多家庭都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任何的体力劳动中,时间一长,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就会下降。

(二)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

由于受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熏陶,一些学生把学习与劳动看作是对立的两个观点,从而导致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例如,一些学生认为,体力劳动是一项“不体面”的工作,刻苦的读书是为了以后不要做“不体面”的工作,而是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找到一份“好”的且薪资高的工作。中职学生的这一心态与思想,使其难以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此外,有些学校忽略了劳动教育的宣传,没有健全劳动教育体系,采用了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的讲解,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技巧,但是却无法在劳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得劳动教育教学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使得教学模式老旧、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由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还不甚清楚,使得课堂教学难以形成有效的双向交互作用,多数情况下,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对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还有中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明确,无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使得中职院校对大学的学科制教学盲目模仿,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导致劳动教育变为纯粹的讲课,让中职学生的对于劳动的兴趣大大降低。

(三)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中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通常只是对中职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劳动技巧[2],然后对他们进行持续性劳动技巧训练,中职学生只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苦,无法体会劳动中的乐趣,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强烈的排斥、抗拒心理。且劳动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劳动技能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优化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在劳动教育意识上存在的偏差现象,应及时纠正[3]。第一,中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发觉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不再产生排斥、抗拒心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坚持落实素质教育,以社会发展与商业需求为基础进行劳动教育教学,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且劳动技能水平高的专业型技术人才;第二,学生应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对劳动教育思想、方法多多学习,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实践,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第三,在实施劳动教育教学时,教师要打破“应试”的桎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抛弃过去仅注重专业课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第四,家长避免过度溺爱孩子,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鼓励孩子多多参与一些劳动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二)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劳动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形式化等诸多问题。为此,中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劳动教育制度进行讨论,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建立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健全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首先,从中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出发,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原来的课程教学大纲之中,使之能够正常、平稳地进行,而不能被其它学科的老师随意占用、分配。其次,深入挖掘各专业所蕴含的劳动要素,实施更加个性化的实习。同时,中职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意识,注重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劳动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感受,使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获得知识。第三,要使劳动教育不能只靠口头教学,应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且实践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但不应仅仅局限于打扫教室、室外的卫生以及清除垃圾等。在劳动教育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学习气氛,展开情景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尊敬之情。最后,要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中的评估机制,要求教师摒弃原来的单一评估模式,采取“成长档案”的繁琐,将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详细记录下来,以此作为教学评估中一个重要指标。

(三)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

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因此,想要使学生具备劳动教育意识,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和训练。首先,中职院校要按照学生职业发展的定位,制定符合学情的劳动教育,造就专业人才的宗旨是从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劳动技术手段的增强、劳动意识的树立等方面入手。其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师应从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教学。例如,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劳动教育教学,中职一年级学生刚刚迈进学校,这一阶段中职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与生活,而教师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中职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当前的教学生活,从而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上,教师要指导他们把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中职三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面临着社会就业,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正确处理课内外的联系,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积攒实践经验。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

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影响中职学生个人核心价值观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体制的革新与改进,将工匠精神与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中明确工匠精神的深刻意义。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把“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连接,加强对企业的影响,以增强“工匠精神”的渗透效应,而劳动教育则是两者连接的桥梁。根据中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即敬业、专业、乐业[5],教师要把这种价值观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可以制作适用于本校劳动教育教学的课本,其中课本要结合社会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得教材顺应时代的潮流,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加大力度宣传劳动精神,例如,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交流会、在学校中挖掘劳动楷模,并将其刊登在学校的杂志上或者利用学校广播台对其进行播报等,以促进“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的建设。

结语:综上所示,本文首先概述了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探究了工匠精神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劳动教育意识出现偏差、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缺乏、劳动教育体系的不健全等,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此来推动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隋玉亮.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0,(2):180-181.

[2]刘萌.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4):186-187.

[3]余占顺[1],.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0,(10)

[4] 余思维.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2):39-40.

[5]张海玲. 品质革命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文琼彬(1993.4--),男,汉族,玉林福绵区人,本科学历,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劳动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