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上海 200331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本研究以课程德育为研究对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学科进行了课程德育的研究,十个课程探寻中职校课程德育改革的内在规律,总结经验与方法,为推动中职校课程德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职;课程德育;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我们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做好职业启蒙,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中等职业的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在新型的课改形势下,将课程优化,发挥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毕生追求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具备职业素养的合格职业人。在教师的传统认知中,专业教师只承担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育德是学校学生处、德育管理者、德育课教师的责任,与己无关。但实际上专业教师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教会学生了解行业规范,遵守职业法规,养成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培养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另外基础课教学也会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已然是德育教育的范畴。因此本研究针对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和基础学科,提炼其已有的德育元素,并帮其进一步挖掘和完善应有的德育元素,使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德育功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助力,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实现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的局面,发挥课程教学本身的德育功能,因此开展学校课程德育的实践研究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课程德育的实施策略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试点,进行了中等职业课程德育的实践和探索,对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精神、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等德育育人功能,进行了实施策略的提炼与总结。
1.1 学校做好课程德育改革体系的顶层设计
推动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不只要改变一节课、一个学科或者一个教师就能完成的任务,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教学的重大工程,需要学校作为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总设计师,做好学校课改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在全校范围内、全体教师中去发动、宣传、支持、推动这项工程的顺利开展,当好学校课改的总舵手,同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 做好整体三年或五年规划
对一个学校而言,在面对课程德育这项教学改革工程时,首先要全盘考虑,做好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课程德育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在时间维度上放长远,做好三年或五年规划,把每年要完成的计划具体落实到位。
3.1.2 给予配套保障措施
学校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者和推动者,除做好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激励措施,给予充分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做好教师思想意识转变的辅导,开展课程德育方法策略的有关培训,布置落实在全校教师和教研组内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使全体一线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实施的时候,没有困惑和担忧,能积极参与和贯彻执行这项改革任务,使课程改革真正有成效。
2 德育进课程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2.1 修订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更好实现课程的德育融合,要把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目标定位以及内容要求融入德育元素。
首先在课程定位中找准该门课程的核心职业素养。例如,《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养成信息意识、信息方法、信息安全、信息共享、信息创新五大信息素养。《数学》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文化”、“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这四部分。
课程教学目标的德育融合设计。描述中增加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如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养成遵守行业规范和纪律的行为习惯,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例如,《照明线路安装》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服务规范,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与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和规程,具有保护自我和保护他人的意识,养成安全文明的操作习惯;注重节约材料和能源,保持实训实习场所整洁,养成良好的节俭意识、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每个章节的教学要求里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栏,体现本章节所开展的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相关的德育目标。例如:《照明线路安装》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增加“德育与情感目标”。
学习 任务 | 技能与学习水平 | 知识与学习水平 | 德育与情感目标 | 参考 学时 |
1.安全用电与触电急救 | 1、安全急救操作 ● 会描述触电急救的常用方法,步骤与要求 ● 会用人工呼吸法,进行安全急救 ● 会用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安全急救 | 1、电工的一般职责 ● 知道维修电工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知道维修电工的主要任务 2、电工安全知识 ● 知道电工基本安全用电常识 ● 知道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3、触电急救方法 ● 知道触电急救常用方法,步骤与要求 | 1、根据电工的岗位要求,养成遵循规范、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2、养成遵章守规、规范操作的生产意识。 | 4 |
2、电气消防操作 ● 会描述的灭火知识和正确方法 ●会使用常用电气灭火工具和器材灭火 | 4、电气消防知识 ● 知道灭火知识和方法 ● 知道常用的灭火器材和工具的种类、用途、使用方法和步骤 |
图9 《照明线路安装》课程内容与要求增加“德育与情感目标”示例
3.2.2 从设计好一节课的教案着手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从教师实际教学出发,教会教师设计好一节课的德育融合的方法和技巧。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目标一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教案呈现,一节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某一项知识或技能,同时还教会学生在应用这项知识和技能时候的态度,这样也就发挥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体现出课程德育的功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之外增加“态度目标”。“态度目标”就是本节课要实现的德育目的。教师在“态度目标”这一栏的描述中,描述要具体、切合教学内容,如图10 《数学》“平面向量的概念”课教案教学目标示例。
教学目标 | 知 识 | 技 能 | 态 度 |
1、认识平面向量的概念; 2、学习向量的加法法则。 | 1、会区分“向量”与“数量”的不同; 2、会向量加法的绘图法则。 | 1、培养观察及逻辑分析能力; 2、培养严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借助向量概念属性引导学生意识到目标“方向”及团队“团结”重要性。 |
图10 《数学》“平面向量的概念”课教案教学目标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要融入、凸显德育育人作用,发挥育人功能。例如作品的设计与打磨提升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和操作规则的讲解树立学生的行业规范和操作安全意识;分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人沟通能力;小组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组互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见图11《HSEQ与清洁生产》“受限空间作业”教学活动设计示例
教学活动流程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实训 探究2 | VR实训:受限空间风险因素评估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和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受限空间闯关游戏中的难度关卡进行闯关。完成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因素评估初探任务书。 2.在全部同学完成初级闯关后,进行难度升级,完成化工专业领域受限空间作业闯关游戏,进而完成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因素评估中级合格证书。 3.学生就闯关游戏讨论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因素,填写任务单,并分组进行汇报。 | 1.教师讲解受限空间作业闯关游戏使用说明。 2.教师后台查看学生的闯关情况,统计学生出现的问题。 3.点评学生的汇报情况。 | 1.进行受限空间作业闯关游戏,完成初级难度和中级难度闯关。 2.分组讨论,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因素,填写任务单,并分组进行汇报。 | 1.通过游戏闯关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掌握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因素评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实训操作的安全意识。 2.实训中设置合适的难度梯度让学学生逐步建立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知识框架,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迎接挑战并克服困难的勇气。 3.自制游戏软件结合VR游戏模式,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模式,激发学生工作的严谨作风。 4.分组汇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图11 《HSEQ与清洁生产》“受限空间作业”教学活动设计示例
3.3 落实到教学层面的实施策略
3.3.1 自上而下的课改流程更容易实现
中职校教师普遍观念上认为,只要教好学生专业技能,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比较普遍和根深蒂固,一下子转变较为困难。因此一所学校推动课程德育的教学改革,从教会老师打造一节课为抓手,更便于推荐这项课程改革任务。我们的建议是首先召集专业/学科的带头人,以会议精神传达下去,由他们把课程德育改革的声音传递到一线专业/学科教师那里,并由他们推荐优秀教师参与第一批的课程德育改革的试点工作中来。一个专业/学科从中选取一个课程的一节课,首先做课程改革的试点。教师在一节课的设计中逐渐懂得了课程德育的意义和方法,顺其自然,对后面课程的改革与推动会更容易顺理成章。由一节课开始,逐渐扩大到一门课,再推广到一个专业,一个教研组,最后实现全部课程德育的融合。
3.3.2 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兼顾
第一,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都是课程德育的主阵地,都要兼顾。在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除了传授技能的专业课在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外,其他基础学科,例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信息化等,同样具有德育育人的功能,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品鉴与熏陶、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体能形态美的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和放弃的德育阵地。因此,在中职校课程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兼顾两类学科,在齐头并进、共同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一起挖掘其内在的德育功能,为学生最大限度提供丰富内涵的德育教育。
第二,发挥中职基础学科的职教特色。中职课程德育改革,因其学情特点,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与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的课程德育有所区分。因此中职基础学科,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在未来职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追求自己人生的成功。例如语文学科《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在分析居里夫人“美丽”的内涵的同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中职学生应需要具备的精神素养,培育学生对专业、对学习淡泊名利、精益求精、执着追求、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和人生态度。数学学科《平面向量》一课,借助向量概念属性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生目标“方向”及未来职业团队“团结”的重要性。
第三,发挥专业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来进行课程德育。专业学科可以更多层面地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行业对员工素养的规范和要求,融合企业文化,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本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我校机电类专业,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岗位安全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商务类专业侧重培养学生服务精神、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计算机类专业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安全意识、创新创造能力等。化工类专业要注意实验室操作规范、化学品安全和环境环保意识等。
3.3.3 做好引领示范和推广学习
本次研究,精心打造了十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并在全校教师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学习,以此实现推动全部课程德育融合的改革。十节课程的教案和课程标准集结成册,印制学报专刊,下发给每一位教师学习。同时十节课开设公开课,其他教师可以进行课程观摩,并将公开课课程录像,把体现德育育人部分提炼出来制作视频合集,将视频合集下发到各教研组,并在全校规定教研时间进行主题教研活动,在各教研组内进行观看学习和讨论。在全校教师大会进行十节课的说课,全校统一集中学习。专门召开表彰会议,为开发十节课程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习的热潮,借此推动课程德育改革的进程。
4 研究取得的成效
4.1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课程德育的氛围,首先领导高度重视,把课程德育列入学校行政工作计划,自上而下执行课程德育的课改政策。
4.2 教师对课程德育有了初步的概念,尤其是参与到实践中来的教师,由于全程参与了课程德育知识和方法的系列培训,开发的教学设计也得到了专家的指导,对课程德育有了深刻的领会与掌握,对下一步的课改可以得心应手。
4.3 开发的十节课在全校教师内发挥了示范推广的作用,下一步将会在各教研组进行推广学习,有助于今后的全校范围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4.1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进行一年来,对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学科的课程德育融合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推动了全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创新,另外对专业课程课改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为中职校的课程德育改革起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教师认知观念的扭转还需努力
在进行这项课程改革一年的过程中,示范课在全校范围的推广和学习遇到的阻碍是一些教师尤其是老师教师的默守陈规不肯改变。老教师在多年的教育经验积累下已经形成了自有的一套教学体系,要求他们进行课程改变相对有难度。因此在这部分教师认知观念上的转变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作为学校管理者,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推动时,要做好整体顶层设计,做好相应的绩效手段和激励措施,做好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实操方法的培训,积极推进中职校课程德育的进程。
4.1.2 课程改革的效果有待验证
十节专业/学科德育示范课已经开发了出来,也在实际教学中多次实践,但对学生思想形态是否如预期一样得到切实的改变和质的提升,以及对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和职场其职业素养能否有明显的,这些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现在还不能盲目乐观地说达到了对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教育效果。
4.1.3 专业/学科德育的标准有待统一制定
中职校的专业和学科,尤其是公共基础学科,在学科课程标准应该有统一的要求,由教育部门专门制定,自上而下贯彻执行,会更有利于学校层面推进这项教育改革,教师在执行这项任务时也有统一标准依据,而不是由教师个人主观设定。
4.1.4 学生德育不能一蹴而就,是多方的职责和使命
学生德育工作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功在千秋,每一位学校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使命。因此教育者本身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课堂外的德育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学校要善于借助多方力量和资源,合力育人。
4.2 今后的研究方向
针对研究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德育改革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在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4.2.1 中职校专业/学科的课程德育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
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在对课程德育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最好有统一的专业课程标准,在教师进行课堂改革时,能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而不是依靠教师的职业良心或个人标准,这样容易造成课程德育的乱象。公共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数学、英语、艺术、劳动教育、体育健康、信息技术等,可以由教育单位根据中职生的学段特点统一制定课程标准,专业课程,可以由教育单位组织每个专业的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中职生的学段特点进行开发制定。
4.2.2 中职校专业/学科的课程德育的教学效果检验追踪研究和对比研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中职校专业/学科的课程德育改革,发挥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那么在此项改革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显性影响是否可检测,是否如预期实现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或者对实施过课程德育的学生和未实施过课程德育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都可以作为将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4.2.3 中职校学生成长的德育体系研究
中职校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节课、一个活动、一名教师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因素,各个因素都很重要,不可或缺,相互影响,因此未来如何将这些对中职生成长因子更好地协同育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有机系,发挥最大的育人价值,也是今后一个研究的方向。
二、参考文献
1.谭轶斌, 叶伟良, 金京泽, et al. “课程德育”:系统回应如何育人的世纪之问[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 38(10):69-73.
2.翁铁慧. 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05):5-12.
3.姜波, 李俊, 杨男. 高校专业课程中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No.369(27):47-48.
4.陈凤. 高职“四位一体”学科德育框架构建的研究[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v.17;No.65(02):32-34.
5.陈胜昔. 关于职业学校专业德育的探究和实践[J]. 职业, 2009(6):47-48.
6.刘卫东. 基于中职学生专业成长的德育体系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5):21-21.
7.周晓静. 课程德育: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J]. 教育学术月刊, 2009(2).
8.宫晓虹, 张修红. 课程德育探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2(2):121-122.
9.钟启泉. 课程的德育目标与方法[J]. 中国德育, 2013(10):15-18.
10.詹鹏, 邵献平. 论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构建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135-140.
11.安秀红. 浅谈如何提高课程德育的实效性[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25).
12.满建宇, 王桂桐. 学校德育“仪式”课程的创新性实践——以滕州市墨子中学为例[J]. 现代教育, 2018(1): 15-17.
13.詹秀娟.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8):43-44.
14.玉学程, 韦诚. 中职英语德育功能的实践策略探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65-67.
15.徐冬梅, 王娆芬, 段倩倩, et al. 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