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号:142622198501213734
2身份证号:411425197210253697
1.1工作面概括
4502工作面地表南部约200m为白地峁村,西部约400m为下龙花垣村,东部为闫家山。工作面地表为典型的黄土梁峁结构,地表分布有植被、高压铁塔及高压线,树等,有一条季节性河流自南向北从工作面中部穿过。4502工作面北为已施工完成的4503轨道巷,南为未掘进4501轨道巷,西为五采区集中轨道、集中胶带、集中回风,东边为闫家山村庄保护煤柱,东边400m为柳林煤矿有限责任公司。3+4#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破坏类型为Ⅲ类;原始瓦斯含量为11.06 m3/t,瓦斯压力最大为1.38MPa。
4502工作面距地面的垂深约为290-460m。走向回采长度1102-1092m,倾向长度220m,3+4#煤3.8-4.6m,平均煤厚4.2m。煤层倾角2°~7°,平均倾角4°。
试验工作面为4502工作面,通过切顶留巷技术保留4052胶带巷1060m和4052轨道巷1060m,共计2120m,实现无煤柱开采,留巷位置示意图见图1.1。
图1.1 切顶留巷4502试验工作面平面位置图
2.1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监测手段
对两侧巷道每隔10m进行十字测点布置。为观测顺槽的围岩移近量及移近规律,进行了胶带巷和轨道巷十字测点位移监测。轨道巷布置了10个,胶带巷布置了8,测点布设如下表所示。
表2-1 轨道巷十字测点布置表
测点 | GC1 | GC2 | GC3 | GC4 | GC5 | GC6 | GC7 | GC8 | GC9 | GC10 |
位置TC/m | 0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表2-2 胶带巷十字测点布置表
测点 | JC1 | JC2 | JC3 | JC4 | JC5 | JC6 | JC7 | JC8 |
位置TC/m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2.2.1 轨道巷顶底板移近量变化规律
(1) 通过统计10个测点位置,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位置在5测点,滞后工作面70m,最大值为830mm,平均移近量为468.5mm;顶板下沉量最大位置在5号测点,最大下沉量为650mm,平均下沉量为286mm。底板最大底鼓量在6号测点,滞后工作面30m,距切眼30m,为220mm,平均底鼓量为182.5mm。在施工前期,一定距离内,由于未完全按照设计方案及时进行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导致留巷的起始60m顶板下沉较大。留巷起始90m范围内,未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补打顶板补强锚索。
(2)由图可以看出,滞后工作面距离0~60m之间,顶底板移近曲线,顶板下沉曲线和底鼓曲线斜率均较大,此阶段受工作面动压影响,顶底板移进速率,顶板下沉速率和底鼓速率均较大;滞后工作面距离60~90m之间,顶底板移近曲线,顶板下沉曲线和底鼓曲线斜率均有所平缓,工作面动压影响也许逐渐减小,顶底板移进速率,顶板下沉速率和底鼓速率均减缓。目前仍然需要加强观测。
2.2.2 轨道巷帮移近量变化规律
由现场图表可知:
(1) 通过统计9个测点位置,两帮移近量最大位置在6测点,滞后工作面50m,最大值为530mm,平均移近量为273mm;矸石帮移近量最大位置在6号测点,最大移近量为285mm,平均移近量为137mm。煤帮最大移近量在6号测点,为245mm,平均移近量为138mm.。在施工前期,留巷起始70m范围内,由于未完全按照设计方案利用36U钢进行挡矸支护,导致留巷的起始60m矸石帮移近量较大。
(2)由现场图表可以看出,滞后工作面距离0~60m之间,两帮近曲线曲线斜率较大,此阶段受工作面动压影响,顶底板移进速率,顶板下沉速率和底鼓速率均较大,目前两帮移近量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然需要加强观测。
2.2胶带巷围岩变化规律
2.2.1 胶带巷顶底板移近量变化规律
由现场图表可知:
(1) 通过统计6个测点位置,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位置在4测点,滞后工作面70m,最大值为930mm,平均下沉量为392mm;顶板下沉量最大位置在4号测点,最大下沉量为430mm,平均下沉量为235mm。底板最大底鼓量在4号测点,滞后工作面70m,距切眼40m,为430mm,平均底鼓量为157mm.。在施工前期,一定距离内,由于未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导致留巷的起始阶段顶板下沉较大。留巷起始90m范围内,未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补打顶板补强普通锚索。
(2)由现场图表可以看出,滞后工作面距离0~60m之间,顶底板移近曲线,顶板下沉曲线和底鼓曲线斜率均较大,此阶段受工作面动压影响,顶底板移进速率,顶板下沉速率和底鼓速率均较大;滞后工作面距离60~90m之间,顶底板移近曲线,顶板下沉曲线和底鼓曲线斜率均有所平缓,此阶段受工作面动压影响也许逐渐减小,顶底板移进速率,顶板下沉速率和底鼓速率均减缓。目前仍然需要加强观测。
2.2.2 胶带巷两帮移近量变化规律
表2-1胶带巷两帮移近量统计表
测点编号 | 距切眼距离/m | 工作面推进度/m | 滞后工作面距离/m | 顶底板移近量/mm | 底鼓量/mm | 顶板下沉量/mm |
1 | 10 | 110 | 100 | 160 | 40 | 120 |
2 | 20 | 110 | 90 | 525 | 215 | 310 |
3 | 30 | 110 | 80 | 580 | 150 | 430 |
4 | 40 | 110 | 70 | 930 | 430 | 500 |
5 | 50 | 110 | 60 | 245 | 210 | 35 |
7 | 60 | 110 | 50 | 305 | 55 | 250 |
由现场图表可知:
(1) 通过统计6个测点位置,两帮移近量最大位置在2测点,滞后工作面90m,最大值为305mm,平均移近量为143mm;矸石帮移近量最大位置在2号测点,最大移近量为230mm,平均移近量为84mm。煤帮最大移近量在3号测点,为140mm,平均移近量50mm.。在施工前期,采用29U钢进行挡矸支护,未完全按照设计方案利用36U钢进行挡矸支护,导致留巷的起始阶段矸石帮移近量较大。
(2)由现场图表可以看出,滞后工作面距离0~65m之间,两帮近曲线,顶板下沉曲线和底鼓曲线斜率均较大,此阶段受工作面动压影响,顶底板移进速率,顶板下沉速率和底鼓速率均较大,目前两帮移近量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然需要加强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