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赋能教育对中青年颅脑创伤术后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教育;观察组实施赋能教育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开始干预时、干预满1个月以及干预满3个月的心理评分、功能综合(FCA)评分、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观察组干预满1个月时、干预满3个月时的焦虑、抑郁、退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开始干预时和干预满1个月的FCA评分、GSES评分、BI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满3个月时的FCA为(84.26±16.83)分、GSES为(30.27±7.21)分、BI为(73.24±12.6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FCA(68.25±15.69)分、GSES(25.78±6.64)分、BI(59.85±1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满3个月后,观察组有6例基本不能自理、15例自理能力低、24例基本能自理、5例能完全自理,对照组有10例基本不能自理、22例自理能力低、18例基本能自理、无病例能完全自理,观察组自理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0,P = 0.015)。结论 赋能教育能提升中青年颅脑创伤术后自我效能感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康复教育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赋能教育;中青年;颅脑创伤;自我效能;生活质量
颅脑创伤在我国的年发生率为783/10万[1],该疾病主要好发年龄在16~55岁,集中于中青年阶段[2]。而行颅脑创伤术后有将近5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问题,如常头痛、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中青年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重要责任,一旦因颅脑创伤出现致残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工作将暂时无法承担。而由健康到伤残的转折,需面临诸多问题,如: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和管理能力较差,以及家庭照护负担等问题[4]。目前关于颅脑创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较多,但缺少颅脑创伤术后积极感受的干预性研究,使得部分患者的自我效能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研究提到赋能理念在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5]。但关于赋能理念在中青年颅脑创伤术后自我管理确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100例进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赋能教育对中青年颅脑创伤术后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为临床改善中青年颅脑创伤患者身心康复状态及康复结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50岁;(2)初次确诊颅脑损伤,且经头颅 CT、MR 等影像学确诊者;(3)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2)合并血液病、原发性甲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3)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4)除TBI外,躯体伴有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符合上述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10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的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s,n(%)]
一般资料 | 观察组(n=50) | 对照组(n=50) | t/χ2值 | P值 |
年龄(岁) | 38.17±10.23 | 37.98±10.54 | 0.091 | 0.927 |
性别(男/女) | 0.045 | 0.832 | ||
男 | 34(68.00) | 33(66.00) | ||
女 | 16(32.00) | 17(34.00) | ||
病理类型 | 0.871 | 0.972 | ||
硬膜外血肿 | 9(18.00) | 7(14.00) | ||
硬膜下血肿 | 2(4.00) | 3(6.00) | ||
硬膜下积液 | 7(14.00) | 9(18.00) | ||
实质内血肿 | 11(22.00) | 10(20.00) | ||
脑挫裂伤 | 15(30.00) | 16(32.00) | ||
其他 | 6(12.00) | 5(10.00) |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教育,并进行常规的术后随访流程,每周1次电话随访,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躯体功能训练等日常护理。
观察组实施赋能教育干预,具体操作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向患者发放“颅脑创伤患者积极心理应对指导手册”,指导患者认真阅读手册,让患者初步对赋能理论有些认知。主要是通过赋能理论激发患者的自理自立、家庭角色及心系社会的责任,一步让患者寻求康复路径。第二阶段:采取团体干预,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述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健康活动等。由康复师向患者讲解内动力在康复中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多一些做力所能及的事,这将有利于患者自尊、自信的建立。第三阶段: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及微信进行指导,主要分析患者出院后面临困境及挑战,增加促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策略,即a):让患者描述参加干预感知到的成长;b):分享赋能教育后对康复的益处,护理团队对患者正性鼓励,充当患者心理的协调者和促进者。
1.3评价方法
(1)采用意外创伤者早期心理他评量表[6]评价患者的开始干预时、干预满1个月、干预满3个月的心理症状,该量表包括焦虑、抑郁和退缩3个因子,共18个条目,按照Liker 5点计分,得分越低,则表明心理症状越轻。(2)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7]测评两组护理开始干预时、干预满1个月、干预满3个月的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共18个小项,每小项为1~6分,量表总分为108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越好。(3)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8]测评两组护理开始干预时、干预满1个月、干预满3个月的自我效能感,包括10个条目,采用4 级评分法,总分为4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4)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9]测评两组护理开始干预时、干预满1个月、干预满3个月的自理程度,该量表内容共10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独立性越好。并根据两组患者干预满3个月时得分情况分为4个等级,即:完全能自理:100分;基本能自理:>60分;自理能力低:40~ 60分;不能自理:<4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定性资料用率(%)表示,无序的进行卡方(2)检验,有序的进行秩和(Z)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意外创伤者早期心理他评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焦虑、抑郁、退缩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满1个月时、干预满3个月时的焦虑、抑郁、退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意外创伤者早期心理他评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n | 焦虑 | 抑郁 | 退缩 | ||||||||
开始干预时 | 干预满1个月时 | 干预满3个月时 | 开始干预时 | 干预满1个月时 | 干预满3个月时 | 开始干预时 | 干预满1个月时 | 干预满3个月时 | ||||
观察组 | 50 | 14.56±2.78 | 10.21±2.14 | 7.46±1.83 | 15.26±2.94 | 11.56±2.27 | 8.08±2.01 | 6.27±1.26 | 4.24±1.06 | 2.67±0.72 | ||
对照组 | 50 | 14.35±2.59 | 11.19±2.05 | 9.19±1.74 | 15.07±2.83 | 13.24±2.43 | 9.19±2.13 | 6.17±1.49 | 5.03±1.24 | 3.82±0.95 | ||
t | 0.391 | 2.338 | 4.844 | 0.329 | 3.572 | 2.680 | 0.362 | 3.424 | 6.822 | |||
P | 0.697 | 0.021 | <0.001 | 0.743 | 0.001 | 0.009 | 0.718 | 0.001 | <0.001 |
2.2两组不同阶段的FCA评分比较
两组开始干预时和干预满1个月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满3个月时的F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阶段的FC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开始干预时 | 干预满1个月时 | 干预满3个月时 |
观察组 | 50 | 56.78±8.45 | 62.19±9.18 | 84.26±16.83 |
对照组 | 50 | 55.53±8.19 | 59.67±9.21 | 68.25±15.69 |
t | 0.751 | 1.370 | 4.920 | |
P | 0.454 | 0.174 | <0.001 |
2.3两组不同阶段的GSES评分比较
两组开始干预时和干预满1个月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满3个月时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阶段的GSE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开始干预时 | 干预满1个月时 | 干预满3个月时 |
观察组 | 50 | 14.87±3.43 | 19.27±4.92 | 30.27±7.21 |
对照组 | 50 | 15.14±3.52 | 17.85±4.38 | 25.78±6.64 |
t | 0.389 | 1.524 | 3.239 | |
P | 0.698 | 0.131 | 0.002 |
2.4两组不同阶段的BI评分比较
两组开始干预时和干预满1个月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满3个月时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0,P = 0.015),见表6。
表5 两组不同阶段的B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开始干预时 | 干预满1个月时 | 干预满3个月时 |
观察组 | 50 | 50.93±7.56 | 57.27±9.25 | 73.24±12.67 |
对照组 | 50 | 51.15±7.43 | 55.18±9.16 | 59.85±10.28 |
t | 0.147 | 1.135 | 5.803 | |
P | 0.884 | 0.259 | <0.001 |
表6 两组干预满3个月后的自理能力情况[n(%)]
组别 | 例数 | 基本不能自理 | 自理能力低 | 基本能自理 | 完全能自理 |
观察组 | 50 | 6(12.00) | 15(30.00) | 24(48.00) | 5(10.00) |
对照组 | 50 | 10(20.00) | 22(44.00) | 18(36.00) | 0(0.00) |
Z | -2.430 | ||||
P | 0.015 |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各种意外事件所致的颅脑创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0]。颅脑创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脑内水肿或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升高[11],从而影响脑血流的自行调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12]。随着急救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脑创伤病死率逐年下降,但病残率并未减少且幸存者中多为青壮年[13],所遗留的意识障碍、躯体、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即给患者造成生理、心理上的痛苦,也产生诸多医疗、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探究如何解决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赋能教育的理念是通过明确患者的自我管理责任,开发患者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患者的行为改变,是一种以授权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方式[14-16]。世界卫生组织也将赋能定义为:患者采取自我护理策略,是为降低慢性病对的健康结局造成的影响[17]。赋能分为多个步骤,首先是确立康复问题,然后促进患者表达感情,通过鼓励患者设定目标,并给予康复目标、制定计划、康复效果评价,最终目的是鼓励患者承担起自我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赋能教育干预满1个月、3个月后,相比常规护理干预,采用赋能康复教育可以改善中青年颅脑损伤患者的虑、抑郁、退缩等心理问题。这可能与赋能教育在激发患者的内动力时,增加患者康复希望,提高了患者积极性,而对患者出院后仍连续性给予相关指导。高俊英等[18]研究结果也表明,连续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研究表明,赋能教育能提高脑部疾病患者康复效果能产生较优作用,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活动 [19]。本研究对中青年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赋能理论指导后,结果还发现患者的FCA评分(84.26±16.83)、GSES评分(30.27±7.21)、BI评分(73.24±12.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FCA评分(68.25±15.69)、GSES评分(25.78±6.64)、BI评分(59.85±10.28)。说明赋能教育干预能较好的提高颅脑创伤术后康复的自我效能,这与国外学者也发现基于赋能的干预方法能促使贫困、受过创伤的女性自我效能提高的观点相符[20]。而近年国内有学者调查发现,在中青年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赋能理论指导,能有效促进患者创伤后的心理成长,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效能,从而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21]。本研究结果也发现中青年颅脑损伤患者接受赋能教育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其所得结论观点相符。这也再次佐证了赋能教育能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究其原因:在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实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结合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出院时间,从而实施动态干预模式。首先向患者发放指导手册,指示患者认真阅读手册,让患者先从赋能理论层面出发,然后由护理团队人员向患者讲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讲解内动力在康复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患者内在的动力并付出相应的行动,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和积极性,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责任,从而通过自身的坚持努力来提高创伤后的功能恢复,达到自己所设的期望值。为防止患者出院后的赋能教育的干预连续性不中断,护理人员以电话和微信的方式对患者随访指导,分析患者出院后所面的困境与挑战,对患者正向性鼓励,充当患者心理的协调者和促进者。
综上所述,对中青年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实施赋能教育,能够改善高青年颅脑创伤术后的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提升中青年颅脑创伤术后自我效能感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鹏,张清涛,周玮,等.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多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22):2205-2211.
[2]蒋丰泽.河南省颅脑创伤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D].郑州大学,2018.
[3]Nunez CA, Hassinger A B.Predictors of 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Response in 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Respir Care,2020,65(1):91-98.
[4]Chin YY,Sakinah H,Aryati A,et al.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recurrence in eight countries from south, east and southeast asia:a scoping review[J].Med J Malaysia,2018,73(2):90-99.
[5]袁甜甜,刘芳娥.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进展[J].循证护理,2019,5(11):981-983.
[6]翟建霞.意外创伤者早期心理他评量表及常模的研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
[7]胡永善,吴毅,范文可,等.功能综合评定量表的研究(-)量表的设计[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1):35-38.
[8]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9]李苗苗,代永静.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6):508-510.
[10]康德智,孙炜,魏俊吉,等.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1):1602-1603.
[11]黎志洲,张旺明,黎华清,等.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相关参数对预后的影响[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20,6(1):31-34.
[12]刘洋,姚勇,朱惠娟,等.颅脑创伤相关下丘脑—垂体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8,40(5):699-704.
[13]于洋,张琳瑛,闫华.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6):548-551.
[14]马玉萍,李晓华,闫晓洁,等.赋能教育指导对家庭康复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29):3935-3936+3940.
[15]黄若琳,刘娟娟,刘琪,等.赋能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47(5):542-545.
[16]管慧.赋能教育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2):111-113.
[17]Neuhauser D.The coming third health care revolution: personal empowerment[J]. Qual Manag Health Care,2003,12(3):171-184.
[18]高俊英,黄婷婷,刘畅,等.基于奥马哈系统建立的延续护理模式对首次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J]. 广东医学,2019,40(8):146-149.
[19]田慧利,秦灵芝,戴付敏,等.思维导图联合赋能理论干预对中青年脑卒中偏瘫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0,18(32):4427-4430.
[20]East JF,Roll SJ.Women, Poverty,and Trauma:An Empowerment Practice Approach[J].Soc Work,2015,60(4):279-286.
[21]梁莉莉,许梦雅,王丽君,等.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8,47(30):3928-3932.
项目名称:湖南省郴州市科技局项目“赋能教育对中青年颅脑创伤术后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项目编码:zdyf20196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