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骨伤科医院 410327
【摘要】 目的:观察对掌骨骨折患者实施自制夹板外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1-12月期间选50例掌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及复查期间就运用X线进行检查,更加X线检查结果对患者患者固定方式进行调整,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的情况。结果:在对50例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患者的骨折情况均得到了愈合,并且骨折愈合的时间均在(6.24±1.75)周,患者的手功能愈合情况较好,在运用TAM评定后优38例,良12例,差0例。结论:对掌骨骨折患者实施自制的夹板进行外固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愈合情况,并且运用该方法进行外固定治疗医疗费用也更低,建议推广。
【关键词】掌骨骨折;自制夹板外固定;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xternal fixation of self-made splint on patients with metacarpal fracture.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metacarpal fracture we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of 2021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review, X-ray was used for examination, and the fixation method of patients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X-ray examination, and the fracture healing of patients was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he study of 50 patients, it was found that all the patients' fractures were healed, and th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was 6.24±1.75 weeks. The patients' hand function healing was good, 38 cases were excellent, 12 cases were good, and 0 cases were poor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AM. Conclusion: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elf-made splint for patients with metacarpal fracture can achieve good healing, and the medical cost of external fixation with this method is lower, so it is recommended to be popularized.
【 Key words 】 metacarpal fracture; Self-made splint external fixation; Clinical effect
掌骨骨折是目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在手术骨折的患者中占比在(30-50)%,对于该骨折的治疗方式较多[1]。随着近几年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骨折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掌骨骨折的治疗中,也运用了较多的相关技术。例如:外固定支架、微型钢板、可吸收材料以及记忆合金等[2-3]。但目前最为推荐的方法还是保守治疗。我院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经验,设计出自制夹板对掌骨骨折进行外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我院选2021.1-12月期间50例患者进行自制甲板外固定观察其临床疗效,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21.1-12月期间选50例掌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在选取的研究对象中有31例男性,19例女性,右侧患肢有12例,左侧患肢有3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均在(9-72)岁,平均年龄在(35.16±4.97)岁,其中通过直接的外力受伤的患者一共15例,间接导致骨折的患者一共35例。
1.2方法
1.2.1包扎以及夹板的制作
夹板的制作需要运用到医用胶带以及杉树皮。关于掌测部位的甲板需要依照去除大大鱼际部分的手掌外形进行制作,掌侧夹板的远端需要靠近侧指的横纹,近端也需要达到腕横纹,尺侧需要达到小鱼际外缘,绕策缘达虎口。背侧的夹板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以及手掌大小进行方形夹板的制作,远端需要达到掌骨头,近端需要绕腕关节。关于掌骨骨折的复位手法,选择自制剂进行外敷,运用外科绷带进行打底,先在患者的掌侧放置夹板,然后依照患者的骨折部位和类型分别放置分骨垫以及压垫。最后放上背侧夹板,运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在包扎过程中对背夹板以及掌进行施压,以确定骨折的稳定。
1.2.2治疗方法
(1)掌骨干骨骨折。对于掌骨干骨折,需要对患者实施纵向的牵引纠正,以解决短缩位移等情况。骨折部位挤压并纠纠正成角以及侧方移位,并且在手背骨折的掌骨干两侧分别放置分骨垫,然后给予加压板进行加压包扎。(2)掌骨头颈部骨折。对于掌骨头颈部骨折同样实施纵向牵引纠正以解决短缩位移,在骨折端进行挤压纠正避免侧方位移,还需要在患者的背侧夹板骨折近端、掌侧夹板骨折远端分别放置压垫,最后实施加压包扎。(3)掌骨基底部骨折。同以上两种骨折情况相同实施纵向牵引纠正,骨折端挤压纠正。在患者手背侧骨折位置放置压垫,然后运用夹板进行加压包扎,在包扎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对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详细评价,在复位情况满意的状态下向患者交代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嘱咐患者每周进行甲板的调整,确保骨折端稳定加速骨折的愈合。在患者复查期间,同样运用X线进行检查,若发现患者骨折出现位移等情况,需要再次实施手法复位。依照患者实际的恢复情况实行保守治疗,患者在运用夹板固定后仍然可以进行指尖活动,并且拇指的活动不会受到影响,在患者骨折情况稳定后将甲板拆除对其行动功能进行锻炼。
1.3 观察标准
此次研究运用TAM对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此外还需要对患者的骨折的愈合情况以及外形等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骨折畸形愈合,或是部分功能受到了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4.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
2 结果
此次研究对患者实施了自制的外固定夹板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愈合。与此同时在对患者运用TAM实施评定后,优38例,良12例,差0例,患者的中活动度在(228.47±14.98)°,各手指关节的屈曲度均在(241.15±17.58)°,各关节的伸直受限度均在(13.58±15.49)°。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均在(6.24±1.75)周,并且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的旋转畸形以及成角畸形等症状。
3讨论
掌骨骨折是手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并且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身上,对发生第5以及第4掌骨骨折,因为手部骨骼构造较为复杂、动作较为精细、功能灵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大的难度[4]。需要依照患者的手部生理结构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掌骨骨折的治疗有效率直接影响着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情况。骨折的部位以及类型,通常与患者受到伤害的方式有直接联系[5-6]。通常情况下,骨折都是由于突发的暴力事件造成,骨折不仅体现在骨质损伤,同时皮肤的软组织也会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间接作用力导致掌骨骨折,骨折部位多发生在基底部以及掌骨颈部位。有研究表明,若掌骨骨折实行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期的固定造成了患者关节挛缩、肌腱粘连,这也是造成患者关节僵硬的重要原因。
此次研究对患者实施自制夹板进行外固定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并且运用该方法进行固定,不会对患者的指间以及腕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这样就能有效解决保守治疗中长时间固定手部导致的关节僵硬。此外,患者骨折情况的恢复同患者掌骨的解剖结构相关,正常的掌骨颈度具有一定的背侧轻度成角,这种结构能够确保患者手部的抓握能力,然而受力的情况又会成为掌骨的薄弱点,因此掌骨骨折发生率较高。运用本文中的自制夹板对骨折进行固定,50例患者骨折情况均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且患者手指的活动范围以及手指功能的恢复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我院自制的夹板外固定,不会对患者的手指活动以及腕关节活动造成影响,在夹板的加压以及相互挤压下能够确保骨折端的稳定,进一步促进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运用自制甲板进行固定,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确保手部功能的恢复,同时该治疗方法能够减少对患者手部的伤害。该手部固定方法操作简单,医疗费用较低,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凯,叶永亮,王广伟,等. 自制夹板外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骨伤,2021,34(6):568-572.
[2] 张杰,霍力为,王广伟,等. 掌骨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VAS评分及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3):31-33.
[3] 李德. 中医闭合复位屈曲与伸直外固定方法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对患者康复疗效比较[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3):99-100.
[4] 王晓明. 有限切开微型钢板内固定对掌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54-56.
[5] 马辉,裴万里,孙建强. 比较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第五掌骨骨折的效果[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2):60-62.
[6] 李柱辉. 有限切开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对比[J]. 中国伤残医学,2020,28(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