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心理干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估

朴千金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评估临床护理儿童糖尿病患儿时,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实施于2020.12-2021.12,总计纳入76例研究样本,均为儿童糖尿病患儿,按照随机抽签方法将患儿均分成常规组、讨论组,38例/组,一般护理干预常规组,以此为基础,再对讨论组实施心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效果比较,讨论组护理后的血糖水平、心理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相比一般护理方案,联合心理干预对儿童糖尿病患儿实施护理时,患儿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临床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血糖水平;护理效果;儿童糖尿病;一般护理;心理护理

糖尿病具有终生性特征,儿童群体患病后,会为患儿的身心发育带来损伤,部分患儿因此产生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为治疗护理方案的落实带来阻碍[1]。实施一般护理后,降糖药物方案的运用得到保障,但在改善患儿负性情绪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基于此,我院纳入76例儿童糖尿病患儿为样本,分析心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对儿童糖尿病患儿病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儿童糖尿病患儿,共76例,时间即2020.12-2021.12,分组方法:随机抽签,组别:常规组38例、讨论组38例。常规组年龄范围即6到12岁,均值(8.63±1.42)岁,内含13例女患儿、25例男患儿,患病时间即1到5.3年,均值(3.14±0.16)年;讨论组年龄区间即6到13岁,均值(8.72±1.38)岁,内有14例女患儿、24例男患儿,患病时间即1.2到5.4年,均值(3.21±0.24)年。组间临床基本数据间不具有显著差异,P值>0.05,有比较意义。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即(1)以简单言语为患儿说明糖尿病知识,定期检测患儿血糖变化。(2)指导患儿正确用药,若患儿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暂停用药,并通知医师,予以对症处理。(3)提醒患儿及其家人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讨论组以一般护理为基础,再实施心理干预:(1)评估干预,儿童身心处于发育阶段,故而,其心理情况具备复杂性特征,且大部分患儿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不高,导致患儿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低下,所以,需要及时评估患儿的心态,并采取有效交流方法了解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计划。(2)落实计划,患儿年龄与其认知能力高低存在相关性。患儿年龄不足8岁时,通常存在交流难度高情况,如果疾病未给患儿身体带来不适,应在患儿办理入院之后,为患儿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以减轻陌生环境带给患儿的焦虑情绪、恐惧情绪;如果患儿年龄超过8岁,可以利用简单言语和患儿沟通,帮助患儿正确认知糖尿病,若患儿存在明显负性情绪,需要采取针对性疏导方案,并采取游戏方式转移注意力,可以减轻其不良情绪。(3)患儿家长方面的心理干预,糖尿病无法治愈,所以,患儿在患病后较易出现负性情绪,致使患儿家长的担忧、焦虑心理较重,应及时对患儿家长采取疏导方案,以规避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检测护理后患儿的餐后2h及空腹血糖,并以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方式对患儿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实施评估,两种量表的分值范围均是20-80分,负性心理越严重,量表评分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以版本为23.0的SPSS软件整理数据,以(±s)描述计量类数据,以t值检验,以(n%)描述计数数据,以X2值检验;P值<0.05时,说明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观察发现,和讨论组心理评分、血糖水平相比,对比组的心理评分与血糖水平较高,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5。如表1所示。

表1.比较组间临床护理效果±s)

组别

例数

餐后2h血糖(mmol/L)

空腹血糖(mmol/L)

焦虑心理(分)

抑郁心理(分)

对比组

38

9.72±2.13

6.81±1.47

37.25±6.57

38.56±6.83

讨论组

38

7.86±1.08

4.55±1.13

32.64±3.09

33.18±3.82

t值

-

4.8011

7.5138

3.9141

4.2379

P值

-

0.0000

0.0000

0.0002

0.0001

3讨论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儿童糖尿病患儿数量呈上升走向,由于患儿年龄不高,认知功能未发育完善,导致患儿的用药依从性不高,血糖控制有效性因而受到影响[2]。实施护理措施进行配合,可以促进临床效果。

一般护理主要围绕患儿病情,其实施目标即确保各项医疗措施准确落实,有促进临床疗效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心理干预可以消除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之后,护理效果、临床疗效均有提高[3]。儿童糖尿病患儿的心理状态、认知功能受到年龄的影响较大,为提高患儿认知水平、改善负性心理工作带来挑战性,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很强,运用此护理方案,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实施相应疏导措施,促使患儿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这对于提高患儿临床依从性、护理配合性而言有积极促进影响

[4]

研究显示,讨论组的护理效果明显较对比组优,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5。证实心理干预策略在儿童糖尿病的临床护理中有可行性,辅助效果优异,是能够纠正患儿不良心理情绪的干预模式[5]

综上,运用一般护理模式干预儿童糖尿病患儿时,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方案,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促使患儿血糖水平得到控制,且患儿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与维持。

【参考文献】

[1]闫培培,党晓丽. 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20,16(1):44.

[2]连厚新,赵明,张永男. 心理护理在8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0):162-163.

[3]杨利,杨玉,谢理玲,等. 综合干预对儿童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 江西医药,2020,55(1):5-7.

[4]王彦华,房萍,周丽丽,等. 个体化全程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儿童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4):135-136.

[5]王萍,何霄,马丽咏. 心理护理应用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3):12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