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本文针对储能技术进行分析,阐述了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合理的运用措施,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不断优化储能技术,提高能源转化率,促使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上对电力能源的消耗量也逐渐增加,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显著。为了缓解电力能源压力,将储存技术合理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中,以能源储存转化的方式,控制电力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转化,满足电力系统的用电需求,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新能源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应用场景
引言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必然趋势。新型电力系统之“新”,不仅仅是指在发电侧,大力提高新能源发电规模化开发利用水平;在供给侧,新型电力系统更加强调源网荷储不同环节的协调性,同时,大力提高电能输配的灵活性水平,以及电力系统与天气等外部条件的一体化运行能力也同样重要。储能具有调峰的天然优势,在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中,储能将找到适合的角色,并贡献价值。
1新型电力系统概念
新型电力系统的概念是在“双碳”目标下,为了适应当前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较早提出“新型电力系统”概念的是《电网与清洁能源》学术期刊2009年第4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的新型电力体系》的论文,文章认为,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发挥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作用,用以推动能源体系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面临诸多挑战:电力系统中生产、传输、消费方式面临根本性变革;能源电力需求仍将快速增长;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灵活电源的最大调节能力与新能源波动不匹配;电压、频率稳定性问题凸显,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要把新能源接入进来,同时实现电力系统平衡、稳定、高质量运行。
2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解决方案探讨
2.1电化学储能的应用场景
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及其他储能技术的技术特征和应用场景。电化学储能因响应速度快、可调节性强、体积小、灵活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各个环节,打破了原有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的同步性。在发电侧,电化学储能技术能够辅助传统机组动态运行,平滑新能源输出;在输配电侧,可提供调峰调频服务,作为备用能源,缓解电力阻塞,延缓输配设备扩容升级;在用户侧,新能源电动汽车集中并网,配套分布式能源。
2.2氢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利用的作用定位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氢能不是能源,只能是储能方式之一。氢在天然情况下不能独立存在,无论制氢采用的是什么技术路线,都是用能量打开氢化物的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才能产生氢,所以生产过程必然耗能。制氢技术路线的比较,只是耗能多少的比较、是否排碳的比较、直接排碳(灰氢、蓝氢)和间接排碳(排碳电能电解水制氢)的比较、零碳电能制氢的比较。所以,氢能,不是“能源”,更不是“终极能源”。灰氢,由于碳排放属于逐步归零的技术路线前景黯淡。蓝氢,由于看不到可以市场化经济性前景应予排除。绿氢,“绿色电能、电解水”两头绿,由于其技术路径为“绿色能源——电——绿氢——电”,氢电属于四次能源,需经三次转换,每一次转换都要付出“损耗+经济代价”,故有耗能特性和经济性差两大特点,所以氢能不是“能源”,应划入负荷侧,即需求侧,其经济性差,不得已才使用。氢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是“储存、调节”,本文关于“氢能”讨论的重点是氢能的储能特性、应用场景、在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调节需求中的“结构、定位与地位”,其中,从原理逻辑链上分析其经济指标,看氢储是否可能会有市场化经济比较优势,从而能否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储能形式之一。
2.3相变储能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包括化学储能、物理储能、机械储能以及相变储能,其中相变储能技术以吸收材料和释放热能为能源转化方式,实现电力系统内能源的有效转换,满足系统运行的电力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相变储能技术分为电储热、熔融盐储热以及冰蓄冷三种形式,其中电储热主要利用水和金属的作用进行能源储存转化,由于水储能的成本较低,常被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能源转换中。而金属储能根据物体的形态变化,实现热能的储存和转化工作,能够将热能有效转化成电力系统所需要的能源,提高能源的转化率。熔融盐储能方式主要对盐进行处理,结合自身热导性能,完成电力系统内部的能源转化。冰蓄冷储能方式以特殊的储能形式,对冷能进行储存,通过冰蓄冷的方法,实现冷能的有效转化,提高电力系统内部的制冷效果,从而降低电力系统的电力能源耗损量。
2.4“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发展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电源侧的发电量是随着用电负荷侧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是通过电网调度进行调控的,即“源随荷动”的电力系统运行逻辑。这一特性决定了电源侧必须要有充足的、符合电网运行条件的各类不同电源,尤其是要有稳定可靠同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电源,并配有少量储能设施,以备电源不足或者电源达不到电网稳定运行要求时进行补充。与传统的电力系统运行逻辑相比,新型电力系统“源”与“荷”都出现了较大不同,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源”与“荷”的特点以及电网的特点,储能将会以多种方式(化学、物理等方式)在“源”“网”“荷”进行配置,原有的“源网荷”系统转变为“源网荷储”系统。由于储能的大量使用以及分布式电源的增多,传统电力系统单向电能配置模式将变成双向、多向的电能配置模式。传统电力系统原有的各个环节区分明显,新型电力系统相互融合的部分将不断扩大,各个环节区分的界限相对模糊。
2.5电磁储能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应用储能技术能够实现能源的有效储存,针对不同的能源,采用合理可行的储能转化技术,将水能、热能、冷能以及风能等能源转化为电力系统所需要的电力能源,满足系统运行的供电需要,达到电力能源转化储存的目的。而应用电磁储能技术,借助变流器及超导材料将电磁能转换为可适用的电能,依靠电磁储能技术,实现电能的高效转化,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同时,使用电磁储能技术进行电力系统能源储存转化工作时,要结合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实时掌握电力系统内部电阻及电流大小,对电磁能进行科学转化,避免出现能源浪费问题。运用电磁储能技术能够在电力系统电能不足的情况下,将电磁能转化为可用的电力能源,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结语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要构成的电力系统,由于新的主力电源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必然给电力系统所必需的“实时平衡、稳定运行”要求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2)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实时平衡、稳定运行”需要大数据、云平台、5G以上通讯网络、超级计算、智能电力系统、超大规模储能系统等技术的支撑,其中储能是最具基础性的。3)从当前技术水平来看,有研究价值的储能技术只有具备“技术具可行性、经济可市场化、前景可规模化”三者兼具的抽水蓄能、化学储能、氢储能共三种储能形式。
参考文献
[1]蔡绍宽.双碳目标的挑战与电力结构调整趋势展望[J].南方能源建设,2021,8(3):8-17.
[2]赵海波,宋蔷.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展望[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