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征医院 上海 200003
【摘要】目的 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68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仰卧位机械通气联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Pa02、PaC02、pH值、PaO2/FiO2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平均上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合指数、动脉血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12、24h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氧合指数、pH值改善非常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上机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为18.8d和18.2d(P<0.05);平均住院时间也非常的短,分别为21d和35d(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善患者的血氧状态,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俯卧位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措施
俯卧位机械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将患者置于俯卧位,该体位可以增加患者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并可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本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共对68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现将俯卧位通气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及并发症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68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纳入标准:均经过临床CT检查符合本次试验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严重的精神系统疾病。(2)沟通障碍。(3)伴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9例、15例,年龄33~60岁,平均(48.53±6.42)岁,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20例、14例,年龄34~62岁,平均(49.24±6.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仰卧位机械通气联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联合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的过程中需要多名医护人员为患者实施气管插 管的操作,同时对气道进行常规固定,相互协作,首先由临床医师在患者 床头处发布实施口令,并在患者两侧、床位各分部一人进行操作,医师发号施令后两侧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和管道之间的交接工 作,而后将患者转变为俯卧位,让其上肢保持上举动作,并分别在患者胸部、头部、下肢、腹部以及肩部放置一个软枕,从而降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为每日三次,每次30min~180min左右。针对性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所示:当患者在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不足,加之其他内外在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 其出现不良情绪,针对于此,护理人员应当通过视频播放、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语言讲解等多种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联合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患者的问题进行正面的解答,提高其对于疾病认知掌握程度的同时缓解其不良情绪。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做好管道的固定操作,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定时指导患者更换体位,体位转换之前 应当对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进行常规处理操作,并严格遵循医嘱给予患者 镇静药物,避免患者剧烈挣扎导致导管脱落等情况出现,并给予患者纯氧 吸入2分钟~5分钟左右。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重视患者并发症的 预防工作,其中不良并发症尤其以面部水肿最为常见,极易导致老年患者 前胸以及肩部皮肤出现压迫损伤或者坏死的情况,为降低外周神经损伤、 失明、眼部感染以及肩部和胸锁关节骨折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加强查房力度,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针对不同的并发症做好针对性的干预工作,减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PaO2、PaCO2、pH值、PaO2/FiO2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平均上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将患者的原始数据在 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样本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的水准α=0.05,当 p<0.05 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机械通气2h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合指数、动脉血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12、24h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氧合指数、pH值改善非常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表1 两组在通气治疗前、后各时点氧合指数及动脉血气变化等比较 (±s)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Pa02/Fi02 | Pa02 | PH值 |
观察组 | 34 | 治疗前 | 99.5±15.1 | 42.1±20.1 | 7.28±0.02 |
治疗1h | 135.2±37.8 | 46.2±1.6 | 7.29±0.02 | ||
治疗12h | 134.1±38.2 | 50.7±5.4 | 7.28±0.01 | ||
治疗24h | 131.8±36.7 | 48.1±0.7 | 7.30±0.01 | ||
对照组 | 34 | 治疗前 | 118.9±27.8 | 42.8±2.6 | 7.32±0.02 |
治疗1h | 185.6±44.8 | 42.1±1.5 | 7.33±0.01 | ||
治疗12h | 189.2±48.2 | 46.0±3.4 | 7.34±0.01 | ||
治疗24h | 197.0±48.4 | 42.5±3.1 | 7.34±0.01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1、12、24h Pa02/Fi02:t=6.382,5.386,8.002,p<0.05;PaC02;t=2.288,2.605,3.129,P<0.05;pH值:t=2.663,2.858,2.255,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时间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上机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为13.8d和18.2d(P<0.05);平均住院时间也非常的短,分别为21d和35d(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时间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气胸 | 面部潮红 | 管路压迫、移位、扭曲、脱出 | 不良事件发生率(%) |
观察组 | 34 | 1 | 2 | 0 | 5.88 |
对照组 | 34 | 1 | 2 | 4 | 20.59 |
5.038 | |||||
0.017 |
3 讨论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临床上病情发展比较迅速,给抢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此类疾病患者病死率极高。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常规方式就是机械通气,可帮助改善机体的氧合状况,提高生存时间。但是对于机械通气的体位临床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常规的仰卧位对患者的血流有一定的影响,导致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患者的氧和指标提升。俯卧位机械通气时血流会沿着重力方向进行重新的分布,促使全肺通气与血流均匀分配,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
在俯卧位机械通气过程中对其护理方式应更加重视,首先应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还应加强对呼吸道护理,定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生命体征及呼吸机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并记录,保护好患者的四肢及身体其他部位,防止压疮的发生。本文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合指数、动脉血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12、24h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氧合指数、pH值改善非常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上机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为13.8d和18.2d(P<0.05);平均住院时间也非常的短,分别为21d和35d(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善患者的血氧状态,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尹万红,何伟,张宏民,刘丽霞,朱然,武钧,蔡书翰,晁彦公,王小亭.基于重症超声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09):677-688.
[2]应淑颖,周君芳.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43-146.
[3]徐乃伟,刘素彦,沈悦好,曹洁.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3):1597-1601.
[4]李小红.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3):146-149.DOI:10.14033/j.cnki.cfmr.2022.13.039.
[5]谢林娟,李军文,侯冬勤,刘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俯卧位通气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04):11-16.
[6]陈小丽,王亚华,陈云凤.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4):267-26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