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 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室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方法 对介入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解、调查,分析护理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探讨职业危害防护办法。结果 介入室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感染、物力、化学、压力等,可通过加强介入室环境与药物管理、完善介入室相关规章制度等来减少介入室的感染事故与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介入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结论 通过强化防护措施,降低介入室的职业危害,对介入室的工作开展与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都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介入室;职业风险;防护对策
职业风险是在执业过程中职业者所承受的风险,也就是因为工作环境而承担死亡、职业相关疾病或伤残的风险,突发状况多、环境中存着一定危险因素的护理人员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介入室是医院中特殊的科室,介入室护理人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受到介入室中特殊物质的危害,护理人员容易受到职业暴露的危害,其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损害。本研究探讨将职业风险因素分析应用于介入室护士,对其职业风险以及护理防护对策造成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现总结如下。
1 介入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因素
1.1 环境中噪声来源多
在介入室中,存在着大量的医疗器械,这些医疗器械有的长年发出一些噪声,如电锯、电钻、电动吸引器、C型臂机、心电监护仪以及射频消融治疗仪器等,进入介入室的患者身心痛苦,常发出痛苦的呻吟声等,大部分介入室中的噪声声级> 90dB(A),明显高于国家标准。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噪声的环境中,容易干扰人的情绪,引起情绪波动,还有可能会引起耳鸣,逐步出现听力下降,也有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和作息规律。
1.2 接触生物传染源
介入室护士们在护理工作,常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如飞沫、分泌物、体液和血液等,当患者是传染病患者时如丙肝、乙肝和艾滋病,这些体液就成了生物传染源,可能会感染到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容易感染丙肝和乙肝,感染人数在不断增加,另外,当护理人员接触到艾滋病病人的体液时,存在着一定的感染风险。
1.3 化学物质危害大
在介入室,护理人员常应用多种药物消毒和治疗,主要有消毒剂类、抗癌化疗药物和其它化学物质。为了防止患者在医院中的交叉感染,通过使用大量的消毒剂对环境、仪器和物料进行消毒,消毒剂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吸入后会刺激呼吸道,护理人员在接触时,会刺激皮肤,长期下来,容易发生慢性中毒,其中是对肺部的危害最大。在介入室常见的患者是一些癌症患者,需要作用抗癌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这些抗癌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接触到这些药物,何况一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可以进入空气被吸入体内;这些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可能分布于患者的呼吸飞沫、体液、血液和尿液中,长期少量接触会形成一定伤害,存在着致病、致残、致畸和致癌等潜在风险。其它化学物质包括环境中产生的自由基、臭氧以及氧化物等。由于介入造影机X射线的长时间工作,再加上紫外线消毒等因素影响,会产生自由基、臭氧以及氮氧化物等多种有害物质,使空气中正负离子平衡失调,从而增加慢性中毒的风险。
1.4 接触放射性照射
另外介入室还存在着放射性因素。介入室护理人员受到放射损害有两点:①操作时,护士的手部等部分肢体容易受到有用线束照射;②工作场所X射线散射辐射和组件泄露的照射。同时,在介入诊疗的过程中,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查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此时离射线源最近,更容易受到辐射损害。
2 介入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对策
2.1 加强培训,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介入室预防感染的工作开展,要从人员培训方面做起,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要求介入室医护人员定期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在职培训或者与感染相关的知识讲座。定期的培训和知识讲座可以系统的将介入室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传授给护理人员,起到预防介入室风险的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相关知识后,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内容的制定应该循序渐进,使医护人员系统有序地掌握防感染的新知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感染防控的重要性,认识到职业危险因素的危害性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自我预防,真正起到自主性职业防护作用。
2.2 完善与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
职业防护的另一项内容就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遵守,根据院内介入室实际情况,制定各项针对性的清洗、消毒制度,并对灭菌进行规范。护理人员在执行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并遵循职业防护制度,确保工作中的安全。
2.3 落实措施,营造介入室良好的工作坏境
根据规范化要求,将介入手术室与清洗消毒的工作场所区分开来,使清洁消毒单独进行,介入手术室按照院内感染控制指标进行监测,必须达到要求。每个介入结束后,进行介入手术室终末消毒,进行过程中,务必将室内每一片区域彻底洁净,达到消毒的相关要求。良好的介入室环境是职业防护中重要的一环,可以对护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2.4 避免职业暴露,确保操作程序规范且安全
在介入室工作中,操作程序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室内不乏尖锐器械,不谨慎的操作,使器械划破防护服甚至皮肤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操作流程安全,避免人为事故发生。职业暴露也是职业防护中重要的环节,进入介入室之前,护理人员衣帽需自行检查,务必穿戴整齐,如果护理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用创可贴先行贴敷,再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针对乳胶手套容易引起过敏的情况,本院采取一副手套一人一次使用,及时更换,如果出现过敏情况,应及时处理。另外,注意防渗透工作服的穿戴。穿戴前对防渗透工作服以及防护镜进行系统、仔细的检查,如有破损情况,应予以更换,使用后的防护器具应该及时送消毒室进行严格消毒。工作中对于使用后的利器处理应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如一次性注射器安置于利器盒,至4 /3满时就应关闭盒口,避免扎伤。工作中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报告,并按相关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2.5 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清洗的操作程序
过程中防护器械清洗时应遵守清洗的操作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被污染的含有大量病原菌,清洗时,切忌使用手直接接触,应带上防护手套,并且避免清洗液飞溅,工作时应戴上面罩、护目镜、防渗透工作服以及袖套。进行介入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HCV、抗-HBV、HIV过筛检查,如为阳性,或者患者为特殊感染者,应该进行全面防护,诊疗操作过程中,需要戴上口罩、手套等防护性器具。因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渗血,血液喷溅,故在操作时应穿戴好防渗透工作服、防护镜,以起到有效的自我保护作用。如物体或者地面被血液、体液等污染,应用含氯消毒剂按消毒规范进行全面消毒。
3 讨论
介入医学是以现代化医学影像设备为基础,采用微创技术经过多种途经对人体深部病变进行治疗的一门新兴学科。因介入医学集合了内科及外群治疗的许多优点,共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显等优势,现阶段介入治疗已在多家医疗机构普及开展,成为体现医院综合实力的代表学科之一。在我们享受飞速发展的介入医学给患者的健康及医院的收益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应当深刻以识到,随着介入医学治疗范围的扩大及选择进行介入治疗患者数目的增多,介入室医护人 员的职业安全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介入室护士职业安全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方面。普及职业安全的相关知识,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完善职业安全防护管理体系,进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是提高医疗职业安全和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的保障。介入室护理人员在一个防护措施较完善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有更好的状态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通过学习相关理论 并结合本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面临的实际情况,我院介入室制订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并对防护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考证。本次研究表明,虽然在介入室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存在许多的危险因素,但通过普及职业安全防护知识,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可有效减少和 避免职业危害,提高职业安全,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赵云,高慧,张银玲.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08):929-931.
[2]何小玲,王彩霞.心血管内科护士的血源性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S1):451-452.
[3]张卫英,厉志高.供应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4):12-14.
[4]丁文艳.血透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调查与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4):22-23.
[5]陈英,杨佳讯,沈民玉.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和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2):216-217.